MPEG-4技術的演進與應用
活動圖像專家組(MPEG)針對數字音頻和視頻的編碼原則制定了MPEG標準,通過MPEG壓縮引擎,實現了以經濟的成本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數字多媒體內容的理想,也為多媒體市場帶來了無限商機。最新開發的MPEG-4,旨在為機頂盒、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應用實現更高質量的壓縮和更靈活的格式,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65569.htmMPEG-4標準目前已發展為ISO/IEC-14496第一版和第二版。隨著MPEG-4 第十部分H.264/先進的視頻編碼(AVC)的提出,MPEG標準進一步演進。與此同時,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標準(AVS)的制定也為便攜式多媒體技術開創了新的發展空間。
高質量有效傳輸數字多媒體內容
MPEG-4可同時處理各種“媒體對象(視頻和音頻內容的統稱)”,形成視聽場景,為整套工具包提供互動和個性化媒體內容的視聽數據,同時,還可壓縮/解壓其他媒體對象,如文本、圖像、語音、動畫、2D和3D對象等。為實現該標準的有效實施,MPEG-4系統對子集、視頻和音頻工具集都進行了定義,以應用于各種特殊應用,為音頻/視頻對象的編碼提供更豐富的工具。
圖1 H.264/AVC宏塊視頻編碼層框圖
H.264/AVC打造MPEG-4新特性
MPEG-4 第十部分H.264/AVC在本質上與MPEG-2等其他標準類似,是由時間預測和空間預測的綜合體與編碼轉換共同組成的,但這一新標準并不會取代現有的MPEG-4 第二部分“編碼解碼器”,也不與其兼容。
除此之外,H.264/AVC還采用了視頻編碼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采用了幀內預測、整數轉換、可變的塊尺寸運動評估/補償和去塊過濾等現有先進技術,H.264/AVC與之前的標準相比又增加了新的特性,在幫助其他現有的標準在維持相同視頻質量的同時,還可平均降低50%的位率。
表1 H.264/AVC與其他標準的比較
幀間預測功能
H.264/AVC可根據每個宏塊片編碼類型的不同,以幾種編碼類型中的一種進行傳輸,并且所有片編碼類型可支持INTRA-4×4和INTRA-16×16兩種類別的幀內編碼類型。在以往的視頻編碼標準中,預測操作都是在轉換域中進行的,而在H.264/AVC標準中,這一操作往往是根據已編碼塊中的相鄰樣本,在空間域中進行的。幀內預測不能跨越片邊界,以保持片與片之間的相互獨立性。
P片中的活動補償
除幀內宏塊編碼類型外,H.264/AVC還包含多種針對P片宏塊的預測性或活動補償性的編碼類型。宏塊被分割在用于活動描述的大小固定的塊中,每個P類宏塊對應一個特定的宏塊分區。活動補償的精度為一個樣本距離的四分之一。
一般情況下,H.264/AVC的語法可支持無限制的活動矢量,即活動矢量可以超出畫面區域,但活動矢量元件預測不能跨越片邊界。
整數轉換
此外,與以往的視頻編碼標準相似,H.264/AVC也采用預測剩余的轉換編碼,但這種轉換僅應用于4×4塊,而且計算中采用了與4×4離散余弦轉換(DCT)特性基本相同的分離整數轉換,以此取代了4×4DCT。由于整個逆轉換過程由精確整數運算定義,因此避免了逆轉換過程中的不錯配現象。而對于轉換系數的量化,H.264/AVC運用了標量化的方法。塊中的量化轉換系數通常按照之字形順序進行掃描,并采用平均信息量編碼的方式傳輸。只要16位整數值相加,并在16位整數值的基礎上進行位移操作,H.264/AVC 中的所有轉換就都能實現。
圖2 一個H.264的P片宏塊的分區結構
圖3 多畫面活動補償預測
平衡信息量編碼
為實現量化轉換系數的傳輸,H.264/AVC采用了更先進的前后自適應可變長度編碼(CAVLC),與僅采用單個VLC列表的方法相比,這一技術能進一步改善平均信息量編碼質量。此外H.264/AVC還支持前后自適應二進制算術編碼(CABAC),與CAVLC相比,CABAC在進行相同質量的電視信號編碼時,通常能夠節約10%到15% 的位率,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平均信息量編碼效率。
多基準幀
H.264/AVC 還支持多畫面活動補償預測。如圖3所示,H.264/AVC可提供不止一個的預先編碼畫面作為活動補償預測基準。然而,無論是編碼器還是解碼器都必須存儲基準畫面,以實現多畫面緩沖器中的畫面間預測。
基于以上特別的先進技術,與其他現有標準相比,H.264/AVC所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例如,與MPEG-2、MPEG-4 ASP 和H.263 HLP等現有的編碼標準相比,在使用H.264/AVC播放DVD品質的電視或進行HD視頻編碼時,相關的位率可節省2.25 到2.5,如表1所示。
AVS開創MEPG-4發展新境界
隨著中國數字音頻/視頻多媒體設備和系統市場的發展,為建立全國性的壓縮、處理和數字版權管理標準,中國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工作組(中國AVS工作組)開發了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標準(AVS),并于2002年6月由中國信息產業部科學技術司批準通過。2003年12月,AVS工作組針對高清和高質量數字廣播、數字存儲媒體及其他相關應用制定的首個AVS視頻標準問世。
由于采用的模塊相同,AVS與H.264/AVC編碼器的架構看起來比較類似。但是,考慮到目標應用與MPEG-2的向后兼容性以及解碼復雜程度等因素, AVS音視頻編碼解碼器中模塊還是采用了獨到的技術,實現了編碼效率的進一步大幅提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