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網絡中的能耗問題研究
基于電池供電的傳感器網絡通常運行在火山地帶、戰區等人無法接近的惡劣甚至危險的遠程環境之中,網絡節點的電源更換或再充電等工作通常無法進行。廣泛分布于被測環境的傳感器節點既要負責收集敏感數據,又要完成數據傳輸的路由等功能;而且,攻擊者還可能會利用侵占節點向網絡中注入大量的虛假數據包,致使節點在傳輸這些數據包時耗盡能量而失去效用。因此,網絡節點電源的無法替換性使能量消耗問題相對于傳感器網絡的其他關鍵技術而言尤為重要;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設計有效的能量消耗控制策略成為傳感器網絡軟硬件設計中的核心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61423.htm1 傳感器網絡節點組成及其能量分析
典型的傳感器網絡體系結構通常由分布的傳感器節點、接收發送器、互聯網和用戶界面等構成。其中,傳感器節點作為網絡中的獨立工作實體,其基本的功能子系統包括供電子系統、傳感子系統、計算子系統和通信子系統等,如圖1所示。
1.1 供電子系統
供電子系統由電池和ACDC轉換器等模塊構成,其主要任務是為其他各個子系統供給能源。
電池作為節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其性能與容量至關重要。雖然增加電池容量可以延長供電子系統的能量供給時間,但采用有效的再充電技術或是太陽能等再生性能源則更利于保證供電子系統的能量來源,為其他子系統實現持續性的能量供應。一種新的基于i?Bean無線技術和“能量獲得”技術、靠感應振蕩能量轉換器工作的i?Bean無線發射機[3],在沒有電池供電的情況下,能由在50~100 mg力作用下的28~30 Hz振蕩產生1.2~3.6 mV的電壓,并允許在30 m距離上以115 kbps速率發送數據,為克服遠程無線傳感器網絡面臨的電池工作時間短等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途徑。
1.2 傳感子系統
傳感子系統由一組傳感器和ADC控制器等構成,主要任務是負責采樣/收集被測控對象的敏感信息,并轉換成相應的數字信息。
理想情況下,傳感子系統自動檢測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兩類事件時[4],其能量消耗總量可簡單概括為單次采樣消耗的能量與采樣次數的乘積。因此,要控制該子系統的能量消耗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控制單次數據采樣所消耗的能量,二是控制采樣頻率。前者可通過采用低功耗器件,從元器件本身有效控制單次數據采樣的能量消耗。對于后者而言,由于傳感器網絡眾多分布節點中往往是成組節點去監測相同的對象或敏感數據,有選擇性地減少單個節點的采樣頻率并不會對被測數據有效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壞,只要依據應用需求合理設置節點采樣任務的激活原則,就能在保證數據準確性的前提下,較好地控制該子系統的能量消耗。
圖1傳感器網絡節點結構框圖
1.3 計算子系統
計算子系統包括微處理器/微控制器、存儲器和I/O接口電路等硬件;負責控制傳感器、執行通信協議和處理傳感數據等軟件算法;是節點的控制和計算核心。
作為節點的功能控制中心和數據計算中心,計算子系統功能復雜,與其他各個子系統聯系緊密,因此,計算子系統的功能強弱、性能高低、在不同工作狀態(活動、空閑和休眠等)的持續時長以及不同狀態間的相互切換等,都會嚴重影響整個節點的能量消耗。低功耗器件、適時休眠和空閑時的降頻技術,都是硬件上減少計算子系統能量消耗的常用技術,節點間的功能輪換則使從網絡的整體來實現網絡節點的能量消耗相對均衡。
自組織的簇生成、傳輸數據的加密/解密以及通信鏈路的建立和維護等,都是通過執行相應的指令序列來完成的,算法越復雜,指令條數就越多,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大。然而,算法是有效性、可靠性和復雜性的矛盾統一體,有效、可靠的算法往往具有較高的復雜性;簡單算法的有效性、可靠性則可能不適應于應用需求。應用環境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使得軟件算法的能量消耗遠比硬件的能量消耗控制困難,既要滿足應用環境的需求,還要盡可能降低軟件算法的復雜性。
另外,資源受限的傳感器網絡節點還易于遭受物理損壞攻擊,使得非對稱密鑰管理協議等其他計算機網絡中普遍采用的控制機制和數據處理算法并不適合于傳感器網絡。依據應用環境的需求,傳感器網絡對各控制和數據處理算法往往會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因此,每種控制或數據處理算法都是傳感器網絡中的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需要根據節點能源的發展水平和技術特點,大幅度改造現有的成熟算法,或重新設計新的處理算法,甚至于在必要的時候;還可通過適當降低網絡或節點的性能來控制節點能量消耗,以有效延長網絡的生命周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