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公交業務管理系統
0 概述
城市經濟的發展導致城市機動車輛的增加,從而使城市交通流量日益增大,由此而帶來的交通事故頻發、交通擁擠等問題業已成為城市公交管理的“軟肋”,為解決此問題,近年來基于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高科技的交通系統管理和控制技術的研究開發得到了各國的普遍重視,其中基于射頻識別技術(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公交業務管理系統研究進展迅速。
RFID是自動識別技術(automatic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AEI)在無線電技術方面的具體應用與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頻方式進行非接觸雙向通信,以達到識別的目的,并交換數據。它主要包含有識讀器和電子標簽兩個部分,此外還有用于數據發送和接收的天線部分。RFID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系統的工作頻率和作用距離。通常把識讀器發送信號時使用的頻率稱作射頻識別系統的工作頻率。
RFID技術應用的層面極廣,除了能對商品資料進行讀取外,也可應用于食品、藥品和鈔票等方面,以追蹤產地和防偽品的制造。RFID已在門禁保安、汽車防盜、電子物品監視系統、生產線自動化、倉儲管理、產品防偽、高速公路自動收費、公交車收費管理、火車和貨運集裝箱的識別以及軍事物流中廣泛應用。
本文設計的基于RFID的公交業務管理系統可以對駕駛員每天勞動業績的8個指標數據(例保、行車公里、客運量、營收、油耗、修理、行車事故、行車服務)進行實時記錄,變“路單”人工記錄為“信息卡”電子輸入,并將上述8個數據實時傳輸到車隊,這有利于對駕駛員勞動業績進行量化分析,用各種數據進行精確統計、考核、評比、激勵,改變了傳統的粗放型的檢查、考核和評比;有利于分公司和總公司(營運、機務、計財和人事)多級管理部門根據每個駕駛員每天勞動業績的8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修改和制定企業內部各種相應的規章,優勝劣汰,獎勤罰懶,降低企業成本;也有利于駕駛員隨時查詢本人每天、每月勞動業績,通過“信息卡”提供的“電腦數據”和公司制定的各種經濟激勵規定這只“無形的手”經常警示、鞭策、促進每個駕駛員增強工作責任心。與同期或早期的接觸式識別技術不同,RFID系統的射頻卡和讀寫器之間不用接觸就可完成識別,通過對RFID卡進行讀寫操作,可實現對各類物體或設備(人員、物品)在不同狀態(移動、靜止或惡劣環境)下的自動識別和管理。
1 系統結構
基于RFID的公交業務管理系統由射頻識別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無線通信技術以及服務器和信息終端組成。對于分散的始發站和終點站可采用ADSL(采用VPN技術)或者無線網絡技術實現互聯。系統主要由出入場記錄終端、始發站調度終端、票務管理終端、加油記錄終端、維修記錄終端、領導查詢終端、員工查詢終端、網絡管理終端和服務器組成。其結構圖如圖1所示。系統主要包括RFID讀卡器、通信網絡、數據庫、服務器。其基本構成是:在每輛車上安裝一張RFID卡,在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將該卡的ID號與對應的車牌號進行關聯,形成電子車牌。該駕駛員車輛管理信息系統需要設置站調度、場調度、票務、加油、維修、領導查詢、員工查詢幾個客戶端。需要在場入口和出口各設置一個感應器,感應器與計算機終端相連接。每輛車上安裝射頻識別卡,當車輛通過感應器時,自動進行車輛識別,計算機終端上運行出入場記錄和調度軟件。在場調度室設讀卡器用于駕駛員報到,讀卡器與計算機終端相連接。計算機終端接入局域網,對相應的數據庫進行操作。
系統以駕駛員車輛管理為主,以場調度、始終點站調度為中心,完成公交日常運營業務的管理;以電子路單要素信息為基礎,收集公里數、油耗、票收、維修費用等各種信息;通過工作證號、工號、車號將若干個系統(發卡系統、人事系統、票務系統、車輛維修系統)有機連接,形成一個能全面反映公交運營狀態并且易于控制的完整公交業務管理系統(如圖2所示)。
此系統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早晚進出場場調度、始終點站調度的日常工作流程管理;與其他系統的數據接口:發卡系統、人事系統、車輛維修系統、票務系統;領導查詢:各類統計報表、按車、按人、按路單查詢;員工查詢:個人信息、車輛信息、電子路單、按日期查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