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與WPAN的QoS機制對比分析
一、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56413.htm無線局域網(WLAN,即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和無線個域網(WPAN,即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是對目前無線接入系統的補充,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WLAN可以使網絡用戶擺脫網線的束縛,在企業、家庭、酒店、機場等熱點地區向終端用戶提供高速數據傳輸。WPAN能在便攜式消費者電器和通信設備之間進行短距離高速通信,覆蓋范圍比WLAN小,一般在10 m半徑以內。
IEEE WLAN工作組在1997年制訂了802.11協議標準,1999年8月增加了802.11b和802.11a標準[1]。IEEE802.11b可提供的數據速率為11 Mbps,而IEEE802.11a傳輸速率最高可達54 Mbps,雖然這樣的高速率可以滿足一般的網絡應用,但是對于發展迅速的家庭數字媒體應用,如實時視頻、HDTV來說仍顯不足。為了解決數字攝像機、數字電視機、數字照相機、MP3播放機、打印機、投影儀和筆記本電腦等便攜式消費電器的高速互聯問題,IEEE WPAN工作組發起了802.15.3高速率WPAN任務組,針對消費者圖像和多媒體應用,為低功率低成本的短距離通信制定速率為11~55 Mbps的802.15.3標準;還成立了802.15.3a研究組(SG3a),目的是尋求更高傳輸速率的物理層替代技術,目前研究領域方興未艾的超寬帶(UWB,即Ultra Wideband)技術[2]最有希望成為802.15.3a的PHY標準,提供高達500 Mbps的超高傳輸速率。
隨著無線網絡上流量的劇增,用戶在享受寬帶無線接入的同時,對于有效、魯棒的服務質量(QoS)保障的需求也越來越突出。QoS的實現首先要精確區別每個網絡應用的類型,其次要恰當地分配網絡資源,如帶寬和相對優先級等。早期的QoS研究主要針對有線網絡,在網絡層以上提供服務質量保障。如綜合服務/資源預約(IntServ/RSVP)、區分服務(DiffServ)、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約束路由(CBR)、子網帶寬管理(SBM)等[3]。但是上述的QoS機制并不能直接應用于無線網絡中,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無線傳輸與有線傳輸截然不同,在無線傳輸中,串擾和多徑傳播將導致衰落和色散,因此無線網絡具有數據傳輸率低而誤碼率高的特點;而WLAN和WPAN等為了保證靈活性和兼容性,協議標準一般只制訂MAC層和PHY層規范,從而造成網絡上層的QoS與無線鏈路層的分離,最終QoS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其次,隨著無線接入技術的發展,異質網絡的應用將越來越普及,各種應用一般會經過無線接入、有線骨干網傳輸、無線接入的傳輸途徑,在這種情況下,緊緊依靠傳統的有線網絡QoS機制已經無法提供端到端的服務質量保障,迫切需要一種能夠針對無線信道的特點,在無線鏈路層媒體訪問控制(MAC)子層提供網絡業務的區分、優先級控制、資源分配等的QoS控制和保障,從而使無線網絡和有線網絡的QoS進行整體規劃。
本文將研究兩種提供QoS保障的無線網絡媒體訪問控制協議——2002年5月公布的IEEE802.11e D3(草案)[4]和2003年2月公布的IEEE802.15.3 D16(草案)[5],首先分析兩種MAC協議的媒體訪問機制,其次對比兩種協議在處理多種數據業務類型、不同的網絡配置、解決“隱藏節點”問題等方面的優缺點,最后給出結論。
二、IEEE802.11e MAC協議及其QoS機制
IEEE802.11e的媒體訪問控制策略從總體上說是對802.11 MAC協議的改進和增強。在介紹802.11e MAC協議之前,首先對802.11 MAC協議的基本機制作簡要分析。
1.IEEE802.11 MAC協議的DCF、PCF訪問
控制策略IEEE802.11 MAC協議[1]定義了兩種操作,在信道爭用期的分布式協調功能(DCF)與非信道爭用期的點協調功能(PCF)。其中,DCF是必備的功能,而PCF由各WLAN設備硬件廠家來決定是否實現。
DCF采用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避免(CSMA/CA)的媒體訪問方式,可以形象地比喻為“先聽再說”(如圖1所示)。節點(STA)在發送數據前要先檢測信道是否空閑,如果信道空閑則準備發送MAC業務數據單元(MSDU)。如果2個STA同時檢測到信道空閑并開始發送數據就會發生沖突,為此,802.11定義了沖突避免(CA)機制來降低發生沖突的概率。為解決CSMA方式引起的“隱藏節點”問題,802.11定義了請求發送/清除發送(RTS/CTS)機制。在傳送數據幀以前STA先發送一個短RTS幀,接收方接收到RTS后立即發送一個CTS幀,RTS和CTS幀中都包含了下一個數據幀的長度信息。因此STA附近的其他STA及接收數據的STA附近的“隱藏節點”通過設置網絡分配向量(NAV)定時器,在NAV規定的時間內不發送數據以避免數據沖突。RTS/CTS和NAV機制可以有效保護長數據幀免受“隱藏節點”的碰撞。
上述DCF操作中,由于各STA在發送數據前需要對信道進行爭用,因此DCF無法對時延敏感的業務提供QoS保障。因此,802.11協議定義了點協調功能(PCF)來保證STA以一定的優先權接入到無線信道中,如圖2所示。STA的優先權由點協調器(PC)來協調。PCF發起數據傳輸的等待時間間隔稱為PIFS, PIFS介于SIFS和DIFS之間,因而PCF比DCF的優先級高。PCF的傳輸時間被劃分為重復的周期,即交替出現的競爭周期(CP)和非競爭周期(CFP)。CP和隨后的CFP一起組成超幀。在CFP階段采用PCF機制接入無線信道,在CP階段則使用DCF機制傳輸數據。超幀由信標幀(Beacon)開始。信標幀是一種管理幀,它維持STA內本地定時器的同步,并負責傳送協議相關的參數。PC周期性的產生信標幀,下一個信標幀到來的時間被稱為目標信標幀傳輸時間(TBTT),每個信標幀中都攜帶該信息。每個STA被PC輪詢后發送數據,因而不會發生沖突。PC通過發送CF-Poll幀輪詢有數據要發送的STA,STA接收到輪詢幀以后給出確認。若PC在等待了一個PIFS的時間后沒有收到STA的響應,可以繼續輪詢其他的STA,一直到CFP的結束。PC通過發送一個特殊的控制幀CF-End來指示CFP的結束。?
2.IEEE802.11e基于EDCF、HCF的QoS機制
為了改善802.11協議對于QoS的支持,IEEE802.11工作組正在制訂802.11 MAC協議的增強機制,也稱為802.11e。它引入了增強的DCF(EDCF)和混合協調功能(HCF)兩種機制。具有IEEE802.11e QoS功能的STA被稱為QSTA(QoS-ca?pable STA),為其他STA提供集中控制的QSTA被稱為混合協調器(HC),HC通常由AP來擔任,此AP也稱作QAP。802.11e兼容超幀中CP和CFP循環周期。EDCF只在CP階段使用,HCF在CP和CFP期間都可以使用,因而是一種混合協調功能。
EDCF是HCF的基礎,它通過引入業務流分類(TC)來實現QoS支持,圖3示意了802.11e EDCF機制與802.11的區別。MSDU通過多次退避延時后才能發送,每次退避的時間由TC參數來確定。在CP階段,QSTA內的每個TC競爭一個發送機會(TxOP),并在檢測到信道空閑后獨立地進行延時退避,檢測信道的時間被稱為仲裁幀間間隔(AIFS),參見圖4。AIFS不小于DIFS,并可以根據TC類別設置不同的值。在等待一個AIFS后,每個STA設定一個[0, CW+1]的隨機計數器開始延時退避,CW(競爭窗口函數)的最小值取決于TC。在傳統的DCF中,在計數器遞減到0之前如果檢測到信道忙,則只有再等待DIFS時間并檢測到信道空閑以后才繼續進行遞減計數。EDCF中,在AIFS期間檢測到信道空閑以后,在AIFS周期結束前的最后一個時隙間隔的開始時刻對退避計數器遞減計數,而DCF則在DIFS結束后的第一個時隙的開始時刻遞減計數。發生沖突后改變CW的策略也有所不同。DCF是將CW簡單地加倍,而EDCF中則根據PF因子來修正原先的CW,而且CW的取值不能超過某個上限值。 ?
每個STA內可以采用虛擬隊列的形式來實現8種不同的TC,并賦予不同優先級的QoS參數。QoS參數可以由HC來修改,并在信標幀中進行周期性的廣播。如果同一個STA內的多個TC的退避計數器同時減到0,則會發生虛擬沖突,調度器為優先權最高的TC分配TxOP來解決虛擬沖突問題。還應該注意到,802.11e的8種TC所定義的業務優先級與以太網中的IEEE802.1D/P/Q標準[6]對于以太網業務區分的定義是相同的,這意味著802.11e可以與以太網QoS完美地結合,這也有利于開發符合802.11e標準的QSTA、QAP產品。
802.11e HCF擴展了EDCF的接入規則。在CP期間,使用EDCF規則檢測到可用信道或者STA從HC處接收到QoS CF-Poll輪詢幀后,則TxOP開始。TxOP是802.11e最重要的特性之一,TxOP定義了STA可以發送數據的時間段,包括開始時間和最大持續時間。QoS CF-Poll輪詢幀在檢測到信道空閑一個PIFS時間后不需延時就可以立即發送,因此HC在CP中具有較高的優先權。在CFP期間STA不能競爭接入無線信道,只能等待HC發送QoS CF-Poll來分配TxOP。CFP階段在信標幀中聲明的時間內結束,或者也可以由HC發送CF-End幀來顯式的結束。
802.11e中還定義一種可以快速解決碰撞的受控式競爭協議。每個QSTA的狀態信息要及時更新,HC通過該狀態信息得知某個STA是否有數據發送來確定是否要對該STA輪詢,以及輪詢的開始時間和持續時間。受控競爭機制允許STA通過發送資源請求來要求分配TxOP,而不用同其他的業務流競爭,HC根據當前資源狀況對接收到的資源請求幀予以確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