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平臺的多音平行體制調制端的實現
3.3 數據調制信號的實現
數據段發送32個已調制的數據音信號。各信號音的初始碼元相位已經確定,而后用數據比特流對32個數據音進行調制。各數據音采用的調制方式是QDPSK調制。QDPSK是正交差分相移鍵控調制,是一種相對移相的調制方式,它利用前一個碼元相位為參考,根據已知序列比特流進行調相,如表1所示。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56166.htm
,而后進行第一個碼元的IFFT。再根據第2個碼字查表得△θ2,計算IFFT要填充的復數為形成的多項式域。所采用的是縮短為(7,3)的RS編碼。
RS(7,3)編碼采用3位16進制碼生成4位16進制的校驗監督位,即12 bit信息編碼生成16 bit校驗監督位,也就是RS(28,12,16)編碼。為了減小DSP的開銷,采用的編碼思想是預先建立校驗表而后逐位判決逐位編碼的方式。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校驗表。編寫信息位是0800H,0400H,0200H,…,0008H,0004H,0002H,0001H所對應的校驗位分別是:03959H,08DBDH,04FCFH,02E6EH,…,0156FH,0983EH,0DC87H。這樣可以建立校驗表:
.int 03959H,08DBDH,04FCFH,02E6EH
.int 037EEH,08A77H,045AAH,02855H
.int 02ACDH,0156FH,0983EH,0DC87H
(2)根據校驗表逐位編碼。假設需要編碼的信息是A81H共3位16進制信息,將其轉換二進制數為101010000001B。第1位是1,則取A1=02C7 AH,第2位是0,則取A2=0,第3位是1,則取A3=0935BH,第4位是0,則取A4=0,…以此類推得到A1,A2,…,A12,將這12個校驗碼進行異或得到這3位信息的4位校驗碼。
3.5 交織
交織是一種差錯控制技術。它的目的是使誤碼離散化,將突發差錯信道變為離散差錯信道,再通過糾正隨機差錯來改善數據傳輸質量。原理把信息碼流在時間順序上按一定規則打亂,即相互穿插交織后再發送到信道中去。若交織后的碼流出現突發差錯,再經過解交織還原成原來的碼流順序,則將突發連片差錯分散成隨機差錯,更加容易進行糾錯。由于接收機在收到了整個交織塊并進行解交織后才能解碼,所以交織帶來一個固有延時。
選取每種速率3種交織度來實現。分別是無交織(交織度為1)、短交織(交織度為4)、長交織(交織度為36)。
這里所說的交織度(1、4、36)指的是交織塊中一行所包含的4 bit碼字數。以短交織為例,說明一個交織塊的構成。
源數據以8 bit作為1個單元,按列向交織區填充,如圖6所示。RS編碼時取4 bit×3行數據作為1個碼字進行編碼,形成4 bit×4行的校驗位。圖6中對信息位(D0,D1,D2,D3,D8,D9,D10,D11,D16,D17,D18,D19)進行RS(7,3)編碼后生成校驗位為(P0,P1,P2,P3,P4,P5,P6,P7,P8,P9,P10,P11,P12,P13,P14,P15),并且依照圖中的格式存放在交織塊的對應位置。當一個交織塊填充滿后,就可以按行進行一個交織塊數據bit的輸出,(D0,D1,D2,D3,D4,D5,…,P47,P60,P61,P62,P63)。
3.6 分集方式
分集技術是通過多個信道接收到承載相同信息的多個副本,由于多個信道的傳輸特性不同,信號多個副本的衰落就不會相同。接收機使用多個副本包含的信息能比較正確的恢復出原發送信號。本系統采用的是包含時間和頻率分集的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