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設計應用 > 物聯網關鍵技術及問題研究

物聯網關鍵技術及問題研究

作者: 時間:2012-06-27 來源:網絡 收藏

標簽:IOT RFID EPC 傳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54536.htm

引言

(IOT, Internet of Things) 的概念起源于十多年前:由已故的Mark Weiser普適計算之父1991年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中預言21世紀的計算將是泛在計算。信息無處不在,計算亦無所不在,這是物的概念起源。1997 年ITU 在Challenges to the Net2work的報告中提出,把所有的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這對于物聯網的形成又邁出一步。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Auto-ID Center 提出:物聯網旨在建立一個龐大的無線網絡,其中的所有物體都有唯一的標識。

之后Auto-ID Center又提出全球EPC 網絡的設想,其基本思想是:每件商品都被賦予一個全球唯一的代碼,利用RFID將物品的信息與網絡相連接,通過Internet實現全球物品信息的實時共享。這是現在物聯網的雛形。2005年ITU又一次召開了題為In2ternet of things的會議,在會議報告中就形象地指出小到一個牙刷或者輪胎的信息很快都會在我們的網絡范圍之內,如圖1 提出了具體的平面概念,即任何時間、地點,與任何人連接,現在我們將任何事物連接起來,今天的互聯網將會為明日的物聯網讓位。

IBM 在2008年底提出的智慧地球,包括智慧的電力、智慧的醫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城市等。目的是將世界運行到一個更高的智慧水平,使個人,企業,組織,政府,自然系統和人造系統相互交互的方式更具智慧。這個智慧地球的概念將物聯網變的更具有透徹的感知和深入的智能化。

當物聯網和智慧地球的目標實現時,所有的物質都將變得透明化、智能化。人類生活的有效時間得到了提高,生活成本也將隨之降低,同時有效地避免了能源浪費,從而更進一步地維護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安全。文中將對物聯網的和存在的及隱患做簡要的介紹。

1 物聯網的技術

物聯網是繼互聯網后又一次技術的革新,代表著未來計算機與通信的發展方向。這次革新也取決于一些重要領域的動態技術創新,從RFID、EPC、傳感技術到認知網絡、云計算等。

1.1RFID,EPC,傳感技術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5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信息。RFID 系統一般由標簽、讀寫器、應用接口等硬件設備與中間件軟件、傳輸網絡、業務應用、管理系統等構成6 。標簽是一個內部保存數據的無線收發裝置,負責發送數據給讀寫器。讀寫器是一個捕捉和處理標簽數據的裝置,同時還負責與后臺處理系統接口。軟件包括RFID 系統軟件、 RFID 中間件、后臺應用程序。RFID 系統軟件是在標簽和讀寫器之間進行通信所必需的功能集合。RFID中間件是在讀寫器和后臺處理系統之間運行的一組軟件,它將標簽和讀寫器上運行的RFID 系統軟件和在后臺處理系統上運行的應用軟件聯系起來。后臺應用程序接收由標簽發出,經過讀寫器和 RFID 中間件處理過濾后的標準化的數據。這樣的RFID 系統可以實時自動地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監控、追蹤。 EPC6(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是一種編碼及接口標準,專用于RFID。傳統的觀點認為EPC 是RFID 中的一種技術標準,也就是說EPC的載體是RFID 電子標簽。現今提到的EPC 系統是在互聯網、射頻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網絡。

傳感器在彌合物理和虛擬世界差距方面發揮了作用,使得物體對可以自身環境的改變做出反應。一般認為短距離的無線低功率通信技術最適合傳感網絡使用,稱為無線傳感網絡(WSN) 。無線傳感網絡具有無需固定設備支撐的特點,可以快速部署,同時具有易于組網,不受有線網絡的約束。在無線傳感器系統中,單個節點能夠感應其環境,然后在本地處理信息,或者通過無線鏈路將信息發送到一個或多個集結點。由于RF 發射功率低,所以每個節點的傳輸距離比較近。短距離傳輸使傳輸信號被竊聽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同時還延長了電池的壽命,適用于物于物之間的聯系。

1.2 物聯網的認知技術

物體本身加入智能化,通過下放信息處理能力給網絡邊緣來增強網絡的功能,這樣為數據處理和增加網絡彈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賦予網絡邊緣的事物獨立處理和決定的能力。智能意味著機器能對外界的刺激信息做出反應并通過學習和規劃做出決策來應付外界的變化,即能夠模擬人類的一些智能活動,能感知當前網絡條件,然后依據這些條件做出規劃、決策和采取動作。

這里說的認知必須是自感知的:應該能知道內部發生了什么,必須做什么;必須能確定適當行動去達到目標和學習這些過程。如圖2 對認知學的過程進行了形象描繪,文獻提出通過感知、規劃、決策、學習、行動、策略這六個步驟結合傳感技術完成對事物的智能認知。通過傳感器感知周圍環境。由傳感器捕捉到的觀測結果將被用于規劃,然后學習和記憶有用的觀測結果,這有助于之后的決策模塊做出決策。規劃模塊基于存儲在策略模塊的觀測數據和策略決定了將來可能采取的行動,決策模塊根據可能采取的行動和經驗來決定當下行動。最后行動模塊負責執行重配置。學習模塊在某種意義上有著最好連接性,它可以來源于:傳感器的數據,戰略,決策和執行器并從這些訊息中進行聯合和推斷。通過一系列完整的認知過程對物聯網增加智能化。

1.3 云計算

物聯網要求每個物體都與它唯一的標示符相關聯,這樣就可以在數據庫中檢索信息12。因此需要一個海量的數據庫和數據平臺把數據信息轉換成實際決策和行動。若所有的數據中心都各自為陣,數據中心的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就會形成信息孤島,無法被有需求的用戶有效使用。云計算試圖在這些孤立的信息孤島之間通過提供靈活、安全、協同的資源共享來構造一個大規模的、地理上分布的、異構的資源池,包括信息資源和硬件資源,再結合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術、節能技術。云計算是由軟件、硬件、處理器加存儲器構成的復雜系統。它按需進行動態部署、配置、重配置以及取消服務。在云計算平臺中的服務器可以是物理的服務器或者虛擬的服務器,其本質是由遠程運行的應用程序(在云中)駐留在個人電腦和局部服務器。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