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中解決無線信道爭用問題的防碰撞算法研究
最后從標簽中彈出1,作為新的查詢前綴,無標簽響應,結束識別流程。
如上所述,通過表1中所列的首輪識別后,隊列Q中的查詢前綴為[00,01,10,11]。當讀寫器再次需要識別其作用范圍內的標簽時,就可直接發送隊列Q中的查詢前綴,這樣,標簽能夠被快速地識別出來。
5 各種算法的Matlab仿真
下面采用Matlab下仿真系統通信量的方法來比較各個算法的效率。在識別相同標簽屬的前提下占用的比特數越高,則說明其通信量越大,對系統要求越高。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53511.htm
圖3和圖4均是在標簽長度L=8的情況下所進行的仿真結果,其中圖3在識別100個標簽時,二進制搜索算法通信量約為7 500 b,動態二進制搜索算法通信量約為4 300 b;圖4則在識別100個標簽時,查詢樹算法在通信量約為1 3 600 b,改進型算法通信量約為2 100 b情況下的仿真結果。
依據在標簽長度為8 b時所仿真出的圖3和圖4所示的通信量數據,可以采用相同的仿真方法較容易地得出各種防碰撞方法在不同標簽長度下的通信量數據,綜合總結如表2所列。
6 結語
本文通過對RFID中各種主流防碰撞方法的思想、實現及算法的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型算法,并對算法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之后,對所有算法的實現進行了Matlab仿真,證實了改進型算法相較其他算法的優越性。仿真證明,在標簽長度較短的情況下,該算法可以表現出極其優越的性能。但是,該算法亦有它的不足,在單個標簽長度較長的情況下,該算法的通信量急劇上升。所以,在算法的通信冗余度方面還有進一步優化的必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