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環境下串行幀通信的設計與實現
摘要:在嵌入式環境下,因設備間通信距離較遠,多采用串行通信方式,但許多串行通信協議只適用于協議設計時的應用系統環境,不具有通用性,且有些協議存在通信失敗的風險。通過分析設備間的通信需求,設計了一種分層的串行幀通信協議,該協議簡單可靠,能適應多種系統環境。在嵌入式Linux系統環境下,該協議在實際應用系統中運行穩定。
關鍵詞:串行通信;協議設計;嵌入式Linux系統;應用層;鏈路層
嵌入式系統之間的通信通常有兩種方式: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并行方式傳輸數據速度快,但占用的通信線多,傳輸數據的可靠性隨距離的增加而下降,只適用于近距離的數據傳送。在遠距離數據通信中,一般采用串行通信方式,它具有占用通信線少、成本低等優點。目前RS 232串口是PC機與通信工業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串行接口,它應用于點對點通信模式,實際使用中多采用最簡單的三線方式連接,即兩端設備的串口只連接收、發、地三根線,即可實現簡單的全雙工通信。通信協議是兩端設備數據交換的語言,是通信可靠性的保證,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通信協議應該力求簡潔。
1 系統通信需求
本系統主要完成野外環境下時間間隔測量和瞬態數據采集的功能,系統內各模塊均選用三星公司的S3C2440芯片為處理器,操作系統使用嵌入式Linux。模塊間通信的主要任務為控制命令的下發與應答、工作狀態和采集數據的上報等,對通信的可靠性要求較高,無數據加密需求。
根據系統軟硬件情況設定串口工作參數如下:115 200波特率,8位數據位,1位停止位,奇校驗、無流控。波特率的設置需要綜合考慮所選用芯片的串口性能、串口連接線長度、傳輸數據的最大幀長和應用過程中的誤碼率等;無流控則是由于串口使用三線方式連接。
2 通信協議的分層結構
為保證不同設備之間通信協議的通用性,降低實現的復雜度,將通信協議為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應用層,規范了設備間應用程序通信使用的應用層數據格式;下層為鏈路層,提供物理線路數據的發送與接收,應用層數據拆分與合并、封裝與解封裝以及錯誤檢測功能。協議應用層部分根據各設備功能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數據格式,而鏈路層部分則完全通用。應用層通信過程如圖1所示。
發方設備按照約定的應用層數據格式構造應用層數據,交由鏈路層進行數據的拆分、封裝、校驗,再將生成的數據以數據幀的形式發送至物理線路;收方設備則從物理線路上接收數據,進行幀定位、解封裝、錯誤檢測、數據合并等,最后將應用層數據上交給應用層處理。收發方設備的應用層可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不斷修改應用層數據格式,并利用鏈路層提供的功能接口完成通信功能,故該通信協議設計的關鍵在于鏈路層,以下著重闡述鏈路層的設計與實現。
3 鏈路層設計
鏈路層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數據拆分與合并、數據封裝與解封裝、數據幀的發送和接收以及錯誤檢測與重發機制。
3.1 數據拆分與合并
數據拆分即是把過長的應用層數據分成幾部分,用多幀數據幀發送,接收端收到后再進行數據合并,上交給應用層處理。過長的應用層數據如果不進行拆分,可能導致數據幀超出設計的緩沖區大小,也可能造成發送時間太長導致超時錯誤。這個長度需要根據實際需求合理設置,當數據幀傳輸出現錯誤時,這幀數據就需要重新傳輸,長度太大將造成較大開銷;長度太小,封裝時產生的開銷字節所占比例又太高,影響傳輸效率。
3.2 數據封裝與解封裝
數據封裝即是以一定格式把拆分后的應用層數據加上功能指示、數據長度等字段,以便對方收到后知道如何處理。數據封裝格式及功能指示字段含義如表1,表2所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