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份額跌破30% 日韓品牌不好過
——
也許韓國VK再也沒有機會和三星與LG爭奪最輕薄手機的寶座了。這個曾一度風光的手機品牌,前不久宣告無法償還韓國銀行巨額欠款,破產下市已成定局。也正因如此,VK在中國地區的業務同樣難以為繼,并全面陷入癱瘓。
然而,在手機行業遭遇“滑鐵盧”的并不只有VK一家。僅在中國市場,不僅有東芝、松下、三菱這些日系手機黯然揮別,國產品牌更是還未度過“寒冬”。根據國內市場調研機構賽諾的相關統計,截止到2006年5月底,國產品牌手機企業在國內市場的份額終于跌破了30%,創下歷史“最冰點”。
國產手機“寒冬”未去
波導止虧、TCL當季盈利……2006年第一季度,若干國產手機廠商給出的財報顯示,這些早幾年對抗洋品牌手機的老“英雄”,自從2004年底進入寒冬、紛紛陷入虧損泥潭以來,現在第一次發出了正面的消息。雖然中國手機市場的內銷數量在不斷增長,但國產品牌仍在遭受洋品牌的進一步打壓。根據賽諾的統計數據,截止到今年5月底,中國市場國際品牌的份額占70.6%,國內品牌則已經跌破30%,到達29.4%。
就洋品牌的表現而言,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少數幾家跨國巨頭幾乎攬入了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信產部有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手機產業同比增長18.7%,但摩托羅拉、諾基亞、索愛、三星4家跨國公司手機產量已經占到全行業手機產量的64%,同比增長42.4%。洋巨頭還推出大批千元以下的低端機,在二、三線市場瘋搶國產品牌的份額。
而國產手機行業則另有一番獨特景觀。一邊是科健、南方高科等頻頻退市倒閉,手中的手機牌照變成“雞肋”,一邊是中天、宇陽等一批批新生手機品牌,喜氣洋洋地宣布獲得手機牌照。“圍城”效應隨之顯現。
業內認為,國產品牌手機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今后可能會緩慢回升,但很難做到“迅速反彈”。除了波導、聯想、夏新等原有的中堅力量外,新進入企業中部分品牌也已經呈現出比較好的發展態勢,如金立、長虹等,但這些企業不可能再重復當年一些國產品牌手機迅速紅遍大江南北的歷史,它們只能依靠在一些細分市場和區域市場穩扎穩打開辟市場。
日韓品牌日子不好過
不過,并非所有洋品牌都春風得意。一些品牌尤其是日韓手機就因為“水土不服”而接連“兵敗”中國。與這些企業在日韓本土的“稱霸”地位相比,它們在中國市場的這般“狼狽”或許是起初未曾想到過的。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韓國VK這一曾經創造年增長率3399%的韓國企業“神話的破滅”。2006年7月7日,韓國手機制造商VK宣布因無力支付17.8億韓元的到期債務而申請破產。隨后,VK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福建唯開也被曝光運營難以為繼,部分倉庫被法院查封。
“風光不再”的不僅是VK。對韓國手機品牌老大三星而言,雖然三星目前仍保持全球手機第三的位置,但其一季度財報顯示,手機業務利潤率正在下滑,僅保持10%的水平。三星表示,主要是由于中國和印度市場的低價格手機需求強烈,從而導致手機平均價格下滑。
日系手機更是接連敗北。去年3月,由于大批產品積壓陷入困境,東芝宣布從南京普天通信和東芝的手機合資公司撤資,并結束在中國手機市場的業務;而松下也在去年年底全線收縮手機“戰線”,在除日本之外的海外市場退出2.5GGSM手機,并專注于3G以后產品的開發;今年2月,另一日系手機三菱也放棄業績不佳的在華手機企業,黯然揮別中國。
其實,本土化不強是這些手機廠商最終落敗的一個共同原因。以VK為例,它進入中國的時間較晚,但并沒能及時推出經典的暢銷產品。而日系手機則過于側重功能,忽略了中國消費者對外觀的追求,且大都打中高端牌,在渠道上也沒有投入巨。資“伴隨著全球手機市場競爭的加劇,由于手機行業利潤的攤薄,而來自銀行和政府的支持也在弱化,缺乏規模優勢的中小廠商未來出局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諾盛咨訊分析師韓小冰稱。
手機市場孕育商機
然而,雖然一些手機廠商正表現出市場疲態,但巨大的中國市場仍給予許多企業以無限的想像力。
信產部此前預測,今年國內市場將有9000萬部的銷量;賽諾數據則預計中國手機市場2006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1億~1.2億部,比2005年增長30%~40%。此外,正在進行的“黑手機”整治行動將會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為手機產業創造良性的發展環境。
記者日前從“中國電話機大王”僑興集團執行總裁吳志忠處獲悉,僑興將主打運營商定制,以此減少渠道成本、銷售成本,提升自身手機銷量;而專注于CDMA市場的京瓷振華公司副總經理兼營銷總經理孫有安則稱,在一些國際巨頭GSM超低價手機上市之前,在現有平臺上通過技術創新,抓緊推出性價比高的低價CDMA手機,正是當務之急。
業內認為,各路手機廠商經過如此激烈的市場洗禮,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經歷陣痛期后,必將會有企業露出頭來,進入世界主流廠商俱樂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