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界動態 > 手機銷售淡化芯片掌控權 PC廠商取經謀變

手機銷售淡化芯片掌控權 PC廠商取經謀變

——
作者:財經時報 時間:2006-07-16 來源: 收藏
 

  PC豪門向廠商討要話語權

  人潮涌動的中關村電腦海龍賣場一直是各大品牌PC專賣店的必爭之地。  
 
  不過這樣的好光景正在成為昨日的記憶。曾經占據賣場醒目位置的眾多的品牌電腦專賣店已經被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專賣店所取代。

  “賣到8月,完成這撥暑促銷售,我就不準備賣電腦了。”已經在中關村賣了6年電腦的劉光良告訴《財經時報》,現在電腦的同質化太嚴重,大家只比拼價格,經銷商夾在其中,基本沒有利潤可言。

  與經銷商的心寒相比,眾多品牌電腦廠商也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

  繼IBM退出PC市場以后,NEC也在考慮出售其PC業務。而市場上數量眾多的中小品牌要么選擇了退出,要么選擇重點行業進行耕耘。

  Gartner預測,2006至2008年,PC出貨量預計年平均增長5.7%,相比2003至2005年的11.3%少了一半;未來兩年的PC銷售額年均增長預測值為2%,更不到2003至2005年4.7%的一半。

  “PC行業整體的頹勢,歸根結底還是上游廠商影響力減弱造成的。摩爾定律失效讓廠商失去了對整個產業的控制力。”某知名廠商市場總監對《財經時報》說。

  摩爾定律走下神臺

  一直以來,Intel都把推動摩爾定律發展作為己任。

  這不僅僅因為摩爾是Intel的共同創始人,而是Intel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廠商之一,其命運和摩爾定律的發展息息相關。

  當整個產業“集體無意識”般地用摩爾定律思考,摩爾定律已經成為一種宗教,英特爾成為了當仁不讓的權威。

  當人們都沒有理由地給與信任時,摩爾定律就被神話了。

  客觀來說,摩爾定律的確以最短的時間,催生了信息技術產業的革命性變革,不過,以“神話”代替思考的弊端,也在不斷累積。

  在摩爾定律盛行的時代,Intel的指揮棒控制著整個PC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方向。

  合理的更新換代速度加上行之有效的銷售策略,消費者“愉快”地選擇了為Intel的“速度游戲”買單。

  在此階段,Intel對于下游的的影響力也達到了頂峰。

  不過,到了2004年,在這個定律統治了IT業40年之后,Intel的P4 4GHz芯片的研制計劃因為散熱問題被取消,這似乎暗示著“摩爾定律神話”的終結。

  回頭來看,在PC時代被神化的摩爾定律,現在看起來像是鉆了“計算能力”的牛角尖。它或許可以指導工程師們挑戰極限,但是,消費者還是大聲說出了懷疑。

  有人形容,半導體產業不斷縮小芯片尺寸、提高集成度的過程,就如同登山和攀巖,所處越高越令人心驚膽顫。

  有專家表示,當半導體生產工藝達到10nm,絕緣層厚度將達分子級別,電子在量子效應下將產生短路。屆時,將是摩爾定律的終點。

  被打破的平衡

  雖然,Intel公司首席執行官貝瑞特依然在堅持不懈地宣揚摩爾定律“將在接下來的15~20年繼續有效”。但是,很顯然,Intel對于整個行業的控制力已經大不如前。

  “當Intel放棄速度游戲,轉而推介雙核、平臺的時候,主動權的易主已經是必然的事情,只是誰能接手,這還有待時間考證。”資深分析師程宏表示。

  在摩爾定律時代,Intel一家獨大,利用“補貼”機制,它可以讓眾多的品牌廠商維持在一個相對的平衡中。

  直到現在,經過10多年的發展,市場上依然有超過30個的品牌以及數量更多的地方品牌存在。

  眾多的小品牌在Intel的扶持下成為了平衡各方關系的棋子。

  但是進入平臺時代,消費者對新概念接受的緩慢,給了眾多知名產業翻身的機會。

  對于Intel力推的數字家庭平臺,傳統知名紛紛放緩了對平臺支持速度,以至于數年過去,被Intel力捧的平臺概念依然形式大于內容。

  與此同時,Intel控制力的減弱也讓老對手AMD有了機會,面對AMD策動“反水”事件,Intel已鮮有卓有成效的手段應付。

  有分析師認為,在技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之前,摩爾定律的頭頂是一片廣闊的天空。但是,現在它已經碰到了天花板。

  擺脫束縛

  在PC行業,對于Intel霸權的不滿由來已久。

  以前,這樣的不滿大多通過牢騷得以發泄。但是現在,PC廠商發現了擺脫Intel束縛的法寶,這就是,應用需求代替速度追求。

  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人們購買汽車,不會一味追求發動機的馬力的大小。在成熟市場中,舒適、安全、便利等因素更能滿足成熟消費者的需求。

  聯想集團副總裁夏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滿足了最基本的使用需求之后,PC消費正在向更能滿足消費者應用需求上發展。“不看功能看應用”將為PC發展帶來動力。

  在此前發布的聯想揚天系列商用臺式機上,記者發現聯想在宣傳上已經閉口不談CPU的頻率、硬盤的大小等速度時代大家關心的內容。“互聯一點通”、“安全密鑰”和“私密空間”等應用功能成為了聯想新品宣傳的重點。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惠普和戴爾身上。

  惠普正在將“掌控個性世界”理念融入其產品中,惠普PSG集團副總裁Todd Bradley表示:“惠普希望通過該戰略的實施帶給用戶真正個性化的生活。”

  一向只關注性價比,有價格屠夫之稱的戴爾已經在悄然改變其廣告策略。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與原來簡單的配置羅列、降價信息不同,戴爾在美國的最新的廣告已經開始更多地強調機器的易用功能和滿足應用需求。

  話語權的轉換

  根據IDC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在亞洲計算機市場(不包括日本),聯想集團以16.7%的市場份額保持了最高位置,這一數字與去年同期持平。惠普公司的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11.5%增長到12.6%,排名第二;戴爾公司的市場份額從去年的7.5%上升為8.5%,排在第三位。其他第四、第五分別為中國臺灣省宏 6.8%、方正集團5.4%。

  從全球范圍看,戴爾、惠普、聯想是PC無可爭議的三大豪門家族。也許攪局的往往是新興的廠商,但是引導產業動向的、在市場最有話語權的是前三強。

  “市場經濟環境下,實力是決定產業地位的關鍵因素。三大豪門的集體轉變是產業格局發生變化的一個信號。”賽迪顧問分析師文芳說。很顯然,作為連接上下游的關鍵環節,PC廠商們更愿意在整個產業鏈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不僅僅是一個渠道商。

  “應用需求最廣泛、也最容易打動消費者。但是,這不是打動廠商的全部,畢竟Intel自己在2004年就已經提出過‘應用為導向’的方向。而同樣的探索,在IT行業早已經不是新鮮事。”業內資深人士陳寧表示。

  對于廠商來說,應用需求的實現相對比較簡單,無需得到上游廠商支持,這在相當程度上擺脫了對于上游廠商的控制。

  像賣一樣賣電腦

  銷售是應用訴求高于功能訴求最典型的代表。

  很少有消費者在購買時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純硬件設備上,如芯片是誰提供、是哪一代的操作系統?

  “這是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手機廠商策略的高明之處。”資深分析師程宏分析道。

  在手機領域,話語權被牢牢地控制在了一線手機品牌手中,其背后的芯片企業只是其產品部件供應鏈條中的一環,被隱藏在眾多的部件供應商當中。這與手機廠商在起始宣傳中有意淡化芯片廠商在其中的作用不無關系。

  在手機的宣傳單上,我們很難看到具體部件的提供商信息,看到的資料都是具體的參數指標,這與PC宣傳單上突出Intel、AMD形成了巨大反差。

  業內有分析師表示,Intel、AMD比PC廠商的信譽度更高,更容易在消費者中得到認同感。而且打上芯片廠商的標識,PC廠商可以從其獲得不菲的補貼。所以,PC廠商也樂得由芯片廠商做主導。但是,這樣的惡果就是PC廠商處處受制于芯片廠商。

  不過,在Intel取消“補貼機制”之后,眾多PC廠商轉而考慮向手機同行取經。

  “PC的應用價值和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才是PC的真正核心價值所在。”聯想集團副總裁夏立強調。

  以前,所有的人都是跟著Intel的步伐而動,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想過,GHz的CPU速度、百GB的存儲容量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調查顯示,在功能需求達到一定階段之后,消費者正在向應用需求發生轉變。

  如果僅以通話為目的,千元以下的手機已經完全夠用。

  但是,很顯然,千元以下的手機并未成為整個市場上的主流。從兩千元到萬元,豐富的應用需求滿足讓手機獲得了廣闊的生存空間。

  漂亮的外觀、豐富的應用需求讓手機成為了工藝品,而其最本質的通話功能反而成為了最被人忽視的環節。

  “通話質量倒是沒有考慮過,應該都差不多吧,同樣價位當然是買應用價值更高的產品。”清華大學學生齊明的話代表了大多數消費者的心態。

  “將PC和手機做一個對比,我們很容易發現,PC也正處于這樣一個臨界點。”夏立分析道。

  要以滿足辦公需求為目的,2999元的PC已經足夠了。但是差異化的人群對于產品的需求也是呈現差異化的。

  比如家庭用戶,他可能更需要強調的是娛樂性能,是否帶DVD播放,是否帶攝像頭做語音聊天。而中小企業則可能更注重企業員工之間的協作、安全的保護等。

  滿足消費人群的多樣化應用需求將把PC企業帶出價格戰的泥潭,帶到一個更廣闊的道路上來。

  夏立對記者表示,自己腦海中總是會出現一個場景,今后進到PC產品的專賣店,消費者會開門見山的對銷售人員說,我要一款產品,他有安全密鑰,能實現員工互聯,請幫我做一個推薦。

  “賣電腦,本來就應該像賣手機一樣的簡單。只是原來我們把事情搞復雜了。”夏立笑著對《財經時報》說。

  鏈接

  摩爾定律最早出自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