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臺灣電子業的挑戰與契機
進入2013,我們必須確切的認知到一件事:就是世界正更快速地被翻轉,過去的「正確性」(特別是管理文化與經營模式)已變成包袱,而這股翻轉的最大動力則來自個人或小眾,而非大型企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43191.htmApple、三星、Google等仍是高高在上的科技巨人,持續在臺面上進行角力,但不容忽視的是一股潛勢力正不斷壯。不用太久,這股來自開放設計社群的集體創意與創業浪潮,將會成為主流勢力,這些巨頭們不是選擇靠攏,就是準備被邊緣化了。
有可能嗎?看看Android的發展,就知道此言不虛。Android雖由Google捧起,但其開源特性,早讓它不受Google控制,已衍生到電視、汽車、專用平板等各類的嵌入式設計領域。三星在行動市場的掘起,與善用Android及開放軟件社群力量密不可分。
另一個契機則是來自硬件界的開放運動。透過開放硬件的形式及Maker社群、市集的運作,愈來愈多非工程師的電子極客(Geek)開始把弄電路板,并使用一些容易上手的開發工具來做出自己想要的產品原型。他們就如同賈伯斯當年在車庫創業一樣,充滿了創意和熱情;不一樣的是,他們不必是專家,而且能透過網絡找到眾多志同道合的極客一起圓夢。
目前最知名的開放硬件專案無疑是內嵌8位元MCU的Arduino電路板,已有成千上萬的創意設計用它來實現了。去年二月,另一個專案一推出即造成轟動,那就是RaspberryPi,一片可播放1080p高清影片的主機板(內嵌32位元MCU),只有名片大小,只要一張千元鈔(臺幣)就可以買到手了。
當軟硬件的設計門檻不斷降低、功能愈來愈強大,加上有龐大開放社群的支持,及微創業市場機制日趨成熟,今日的科技玩家已愈來愈有影響力了。在進入買方市場的行動世代,像賈伯斯一般能捉緊消費者需求的老板已愈來愈少,而最懂消費者的,或許就是這群玩家。
事實上,Maker們的創意也確實常令人驚艷,也充滿商機。如今愈來愈多MakerFaire已在全球各球舉辦(臺灣今年度也將登場),許多廠商都會來參加,為的是找到「賣點」。而未來,許多企業的最好出路是轉型為這些創意產品的通路平臺,或是育成、投資的背后力量。
2013布局契機
回歸臺灣電子業,如何與這股翻轉中的潮流結合,站上關鍵位置以創造最大價值呢?筆者認為有幾個契機不容錯過:
1.行動中心的外圍創新
因為手機、平板的興起,軟件應用與服務的附加價值大幅擠壓硬件的利潤空間,使得「售價」=「成本」已是大勢所趨,除了少部分高階手機或平板能維持高價格外,大部分的產品價格只會愈殺愈低。
這看似宣判了硬件業走向薄利、傳產化之路,但事實是催生了以手機、平板為中心的外圍的無窮商機。從電視、家電、手表、游戲機、環境傳感器(溫濕度、幅射量、電磁波)、監控器、水/電表,到汽車輔助駕駛與影音娛樂等,愈來愈多「物件」想與手機、平板連結在一起。
要在這個以行動平臺為中心的市場嶄露頭角,技術上的問題不大,更關鍵的是創意與了解及滿足需求的Knowhow。愈貼近個人生活的應用,原型創意極可能來自Maker/Geek們,舉個例,有人就基于Arduino發明了SuperAngryBirds,它將AngryBird的面板觸控操作轉化成外部發射器,讓游戲體驗更為「真實」!
但是,關于電視、家電、安全監控、汽車、照護等連結行動平臺的應用,則因涉及行業專業或區域市場特性,要有所作為就得做好跨領域的整合。
2.3D打印技術與服務
「3D打印」(3DPrinting)在歐美已是風起云涌的熱門話題,但在臺灣只吸引了一些玩家的注意,除了威盛(VIA)有在推動外,似乎還未見到太多廠商有布局。
這真不是個好現象,歐美制造業將它視為是「又一次的工業革命」,設計界則尊它為新一波「文藝復興運動」的推手,更有人認為這是比互聯網出現更重要的一件事,臺灣再慢出手,恐怕又要像這波行動市場的情況一樣,搶不到重要的位置。
3D打印能做什么呢?它印出人物公仔、建筑模型、陶瓷碗盤不稀奇,它還能印出各種造型的巧克力、蛋糕,獨特風格的服飾、精品設計,或是小提琴、義肢,甚至是一把手槍!
從開放社群來的研發力量(以MakerBot為代表),讓3D打印機的價格大幅下滑,正加速3D打印的平民化應用速度。但更具影響力的發展,或許來自于各領域的專業應用,例如工業設計的外殼原型,或精細的機構組件原型。
這些高精度的打印需求仰賴精密的打印控制,以及對塑形材料的掌握,也就是說,主導打印機市場將產生重新洗牌的一波革命。未來的3D打印機將有各種樣貌,小至個人使用,大至建筑結構體的塑形(使用水泥材料),或運用機械手臂來印制極精密的元件。由于3D打印的應用市場太廣,將不會再是HP、Epson等少數廠商所能主導,或至少將引發一波洗牌革命,我們應及早有所布局。
這里建議可從制造業供應鏈的角度來考量,也就是從產品設計的3D原型打印服務切入。未來在產品開發流程中,3D打印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讓設計團隊與業務團隊將更能根據印出的原型來溝通,也讓業務能夠為客戶具體展示,并帶回他們的意見或訂單,這時要修改設計、要量產,或放棄不做,都能及早反應市場來做出決定。
3.無人工廠的智能控制
關燈生產的「無人工廠」一直是制造業渴求的終極境界,如今已愈來愈接近現實。隨著大陸人工成本節節升高,臺灣制造業者無不尋求讓生產機臺走向更高度的自動化,郭臺銘更早就喊出鴻海要全面升級無人工廠的訴求,并宣稱2014年時該集團的機器人數量,將提升至100萬臺。
在臺灣,除了電子業,包括精密精械、紡織、機踏車/自行車,甚至是農業(植物工廠)等,都仍保有許多在地生產的需求。各產業的生產Knowhow結合我們本身的電子控制與精密機械技術,讓臺灣擁有發展自動化設備或工業機器人的極佳條件。
相較于NB或行動終端的代工,自動化控制技術需要更多的跨領域合作,以及更長遠的產業投入承諾,但無疑能開辟出更穩定且高毛利的獲利空間。
且看一個例子,根據Career職場情報志的報導,目前全球機器人產業的龍頭是日商FANUC(發那克),其公司成員僅有五千人,遠不及號稱120萬大軍鴻海集團的1%,但FANUC市值卻超過鴻海集團80%,舉凡生產手機、汽車、噴射機、戰車的廠商,都會使用FANUC的機器人,訂單應接不暇,即使遭遇金融海嘯、日圓大幅升值,其營收、股價仍然逆勢上漲。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為何不切入這塊新藍海呢?
看清趨勢、重新定位
總結來說,邁入2013,我們必須認清「設計開放化」及「科技傳產化」兩大趨勢。
在技術上,就如同PC/NB走向成熟,手機、平板的功能也大致底定,未來芯片應用只能朝外圍市場發展,但這也促成運算、感測芯片無所不在的物聯網環境。隨著開放軟、硬件、UI/UX、群眾集資(Crowdfunding)(如Kickstarte)及數碼制造(DigitalFabrication)(即3D打印)等開放設計環境日趨成熟,這種外圍/小玩意(Gadget)應用的設計主導權會漸漸由科技玩家/Maker/Geek接手,新的商業模式正在蘊釀,也將迫使大企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至于電子科技產業,則必須認清自己不再是高人一等的「高科技產業」,而需視自己是協助各種生活、制造產業升級的平臺助力,這樣大家都能創造更高的價值。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硬件的夕陽化或邊緣化,而是硬件價值重定位的契機。
在研發的實力上,我們已有很好的條件,問題是,該往那里走,才能開創更高的附加價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