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西門子一直以國際化公司的身份享譽全球。早在1852年,也就是西門子公司成立后的第5年,西門子便將業務拓展到了俄羅斯,隨后第二個海外市場就選擇了中國。作為一家業務遍及全球190多個國家的企業,西門子公司對員工、股東以及其所在地區的社會承擔著巨大責任。可持續發展是西門子業務的主要推動力,并早已成為貫穿西門子公司整體業務的關鍵思路。在創立之初,西門子公司的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就講過:“我們決不為短期利益而出賣未來!”165年來,西門子公司以創新為驅動力,努力以負責任的經營推動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5233.htm可持續發展是重要戰略方向
創造可持續的附加值的目標是西門子企業戰略的核心要素之一。西門子深信,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牢牢把握的商機。為此,西門子公司建立了西門子一體化的方式,為此鋪平道路。西門子一體化是為實現可持續價值創造和資本效益更高增長而設立的一個框架,并已在許多市場占據領先位置。通過這一體系,西門子致力于不斷改善自身績效,從而超越市場平均水平和競爭對手。
首先,西門子公司將重點放在具備長期增長潛力的創新驅動型增長市場,并在這些市場占據領先地位,或者進一步增強現有的領先優勢。在這些市場中,西門子與環保相關的業務組合發揮著核心作用,它們為環境保護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加強了西門子在這些增長型市場中的地位。2011年,西門子與環保相關的業務組合實現銷售額約300億歐元,占西門子公司總銷售額約40%。在產品創新以及在諸如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實現高增長的推動下,西門子計劃到2014年年底把來自與環保相關業務組合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營業收入至少提升至400億歐元。不僅如此,西門子還通過與環保相關的業務組合幫助客戶實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環保目標。得益于西門子創新高效的產品和解決方案,2011年,西門子公司幫助客戶減少了近3.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幾乎相當于德國排放總量的40%。
其次,西門子的一大重要戰略方向是以其全球價值鏈為核心,不斷貼近全球各地的客戶。目前,西門子不僅在全球19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還從其中許多國家的供應商那里采購貨物和服務,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因此建立一個全球均衡、公平競爭的本地供應網絡,對于西門子的長期成功至關重要。因此,西門子指定了同樣適用于自身的嚴格規則遴選和評估供應商。
最后,西門子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國際化和全球業務布局使西門子擁有一支多元化的員工隊伍,從而讓西門子公司更具競爭力。
憑借創新創造可持續的價值
西門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環境友好型技術供應商之一。西門子的“綠色”大獲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其提供的創新產品不僅滿足了客戶的要求,甚至超越了客戶的期望,而這與公司在創新上的不斷投入密不可分。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將創新驅動型增長市場作為重點,這意味整個公司的創新實力將進一步增強。2011年西門子研發投資39.25億歐元,占西門子公司總營業收入的5.3%,略高于上一年的5.2%。更直觀地說,這相當于每個工作日投入高達1800萬歐元的研發資金。2011年,西門子在全球被授予的專利總數達53300項,其中16700項“綠色”專利與環保相關業務組合密切相關。
西門子的產品是非常嚴格的戰略規劃體系“西門子一體化”的產物。西門子公司非常重視以創新驅動的增長型市場,未來目標是繼續成為技術潮流引領者,持續加強西門子的業務組合,不斷擴展其領先的環保業務。因此,西門子在管理委員會設立了一個新職務:首席技術官。首席技術官的任務是通過確保新技術和創新來保證公司的未來發展。
立足中國支持可持續發展
多年來,西門子不斷深化與中國的合作。2011年6月,西門子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簽署了延續全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這一框架協議是對中國與西門子在1985年建立的歷史性合作伙伴關系的延續。雙方將在此前成功合作的基礎上,繼續在“十二五”期間及未來一段時間在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和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方面開展合作,促進西門子在中國和全球市場的業務增長。
在“十二五”規劃中,能源和環境問題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設定了非常宏偉的目標。例如,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6%。“十二五”規劃中關于能源的關鍵內容還包括,要通過發展高效清潔的發電技術和可靠的能源輸送(輸電線路和石油與天然氣管道)和配電系統,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西門子能源將助力中國,為實現“十二五”規劃作出貢獻。例如高效H級燃氣輪機、風能、太陽能發電技術、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石油和天然氣等高性能解決方案和突破性技術,將幫助中國實現這些宏偉的目標。
在未來一年,西門子將繼續支持中國實現“十二五”規劃中所提出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中國分享西門子在工業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并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調查表明,在中國有80%的被訪者對產品是否環保表示關心,而65%的被訪者關注企業的環保狀況;51%的被訪者表示傾向于使用更環保但價格稍貴的產品。環保不僅僅是個社會話題,它已經成了企業責任的一部分。企業的“綠色”形象不僅會為企業品牌加分,甚至直接為企業帶來利潤。
很多與消費品和能源領域密切相關的企業都已經行動起來,力圖用實際行動改變人們對于他們在環保方面的指責,即使是生產黑色石油的能源巨頭也力圖讓人們感覺到他們“綠色”和“陽光”的一面,耐克這樣的運動服飾廠商也在積極地回收運動鞋來幫助社區,雖然他們所做的相對他們造成的污染來說幾乎沒有什么幫助,但公眾似乎已經原諒了他們。“綠色”本身還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很多企業讓自己的產品更加環保并就此打開了市場,甚至將“綠色”作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
很多企業天生就是與環保“為敵”的,因為他們生產的產品本身就污染環境。但這并不代表著這些企業被貼上了污染環境的標簽,相反,他們甚至可以獲得苛刻的環境保護組織的贊揚。
石油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P雖然生產能源相關產品,但它卻在不遺余力地希望人們淡忘它最重要的產品和它原本石油商的形象。同時它賣力地進行新能源領域的研究和綠色非主要產品的宣傳,諸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以巧妙的綠色營銷手法和品牌訴求決心打造綠色能源公司的全新形象。
如果你要講“綠色”故事,那就要讓聽眾們相信你。但讓公眾明白這個故事并不容易:“綠色”這個詞兒究竟代表什么意思?是指循環利用?還是每加侖能跑更多的路程,廢氣排放量更低?或者是指殺蟲劑用得更少,浪費更少?“綠色”“有機”這些詞的含義都很模糊,消費者對這樣的宣傳越來越懷疑。
達到目的的關鍵是要講科學。比如豐田與第三方合作,借助他們掌握的測試程序標準來檢查各種“綠色數據”,幫助他們澄清環保主張。有了第三方支持和可靠的測試,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用正確的方式傳遞公司的環保主張。有些公司采用的方法非常保守。麥當勞現在在網站上發布“公司責任報告”,詳細闡釋其在環保方面做出的種種努力。環保事務主任鮑勃·朗杰特覺得這種無聲的宣傳是目前最適合麥當勞的方式。“如果喇叭吹得太響,就得當心了。最好說到做到,注重結果。”他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