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學縱橫談
唐趙蕤所著《反經》或稱《長短經》,筆者于卷首即有所論及,這里略加申述?,F今上網搜索,有關條目甚多,近年仍有不少單位在繼續出版這本書,2010年12月,東北師范大學即又出了雙色圖文珍藏版《反經》。筆者手頭除原有中國檔案出版社以《帝王學》命名的《反經》之外,又收集到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的珍藏版《反經》、三秦出版社的《長短經》,以及中國戲劇出版社的《讀反經》等等,可見此書依然頗有人氣,讀者不少,值得一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4982.htm清紀曉嵐編《四庫全書》時寫有《反經》提要:“此書辨析事勢,其言蓋出于縱橫家,故以‘長短’為名。”對《反經》之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得明白:“反經的‘反’字,意思就是說,天地間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沒有絕對的是,也沒有絕對的非。”“宇宙萬物都在變”,“這種思想源流是根據《易經》來的”。所以,對“反”字不要誤解了。趙蕤的“原序”說:“作法于理,其弊必亂。若至于亂,將焉救之。(制法管理,出現弊端定然生亂。出了亂子,如何得救?)是以御世理人,罕聞沿襲。三代不同禮,五霸不同法。非其相反,蓋以救弊也。……古之理者,其政(行政)有三:王者之政化(教化)之;霸者之政威(威攝)之;強國之政脅(強迫)之。各有所施,不可易也。管子曰:‘圣人能輔(順應)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適應)時。……(我)恐儒者溺于所聞,不知王霸殊略,故敘以長短術,以經綸(國家大事)通變者,并立題六十有四,合為九卷,名曰《反經》。大旨在乎寧固根蒂,革易時弊,興亡治亂。具載諸篇,為沿襲(繼承)之遠圖,作經濟(經邦濟世)之至道,非欲矯世夸欲,希聲慕名(嘩眾取寵,博取虛名)。輒露見聞,逗(畄)機來哲(披露見解,以待后世明哲繼往開來)。凡厥(其)有位,幸望詳(詳細知道)焉。”可知作者是寫給“儒者”、“有位”者看的,其旨在“寧固根蒂,革易時弊,興亡治亂”。紀曉嵐也說:此書“雖因時制變,不免為事功之學。而大旨主于實用,非策士詭譎之謀,其言固不悖于儒者。”換言之,《反經》乃屬儒家學說,意在輔助有為君臣安國治政之作。不要一聽說“反”,就害怕起來,避之唯恐不及,它不是造反的“反”,是“正反相生”的“反”,這樣讀《反經》才有正確的態度,可以堂而皇之地去讀它了。
《反經》成書于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雜家和陰陽家思想之大成,以謀略為經,歷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如果說兵家謀略以《孫子兵法》為代表,法家謀略以《韓非子》為代表,縱橫家謀略以《鬼谷子》為代表,而《反經》乃集謀略之大成,是謀略中的經典之作。謀略,即計謀策略,指對事物預作周到考慮和應對策略,故大到治國用兵、識人用人,小到做人處世、生活智慧,皆可用之。
“一謀而值千金,數言而定國基”,謀略作為人類智慧,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謀略水平的高低是其人生成敗的基點:謀成,則事成;謀敗,則事敗?!斗唇洝冯m為古時為政者的智謀全書,但其旁征博引的事實論證和刻骨銘心的經驗教訓對今人同樣極具啟迪和教育意義,值得研讀領悟。《長短經》與《資治通鑒》向被有為的君臣將相所閱讀熟知,不過,對《資治通鑒》是公開學習,廣為宣傳,對《反經》則只用不說,諱莫如深罷了。實際上,《反經》有小《資治通鑒》之稱,在某種意義上比《資治通鑒》更具實用價值。閱讀國學經典,領會經典謀略,擁有智慧人生。今天從政者讀之,多籌廣略,實惠及民,或將名垂青史;生意人讀之,精明老到,會春風有時;年輕人讀之,博識洽聞,或創得意人生。(未完待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