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智能手機用戶擔憂信息泄露仍使用地理位置應用
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將近60%的智能手機用戶使用可讀取自己地理位置信息的應用程序,盡管他們對隱私風險和個人安全心存擔憂。專注于風險和安全管理的非營利團體ISACA進行的這項調查顯示,智能手機用戶的主要擔心是廣告商讀取他們的信息,以及個人安全的潛在風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0968.htm斯坦福大學隱私研究員瑞恩·卡洛(Ryan Calo)表示,研究人員不知道用戶為何心存擔憂卻仍然使用這些應用程序,但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并稱之為“隱私悖論”(privacy paradox)。
地理位置應用越來越受歡迎,但是地理位置數據卻尤其敏感,因為這些數據可以辨識特定的用戶身份。隱私保護機構“民主與科技中心”研究員艾倫·布勞爾·雷克(Aaron Brauer-Rieke)表示:“大多數人都有一個白天工作數小時的地方,也有一個晚上睡覺的家庭地點,因此一兩天之后,通過這些數據就可以知道我們是誰。”
專家認為,有趣或有用的新技術的吸引力最終將壓過用戶的懷疑與擔憂。雷克說:“這些應用非常有用,因此很自然我們被吸引了。但我認為,我們也應當了解和控制我們的信息被如何使用。”
ISACA的調查發現,盡管地理位置數據帶來的隱私影響越來越受關注,但將近半數的用戶并不知道哪些數據被收集,或者這些數據如何被共享。隱私擔憂絕非杞人憂天。目前任職于安永、曾擔任ISACA主席的馬里奧斯·達米亞尼迪斯(Marios Damianides)說:“很清楚,這些數據被收集,被出售。”
用戶地理位置數據經常被通過第三方廣告網絡共享,最近《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執法機構對此越來越重視。消費者會因為地理位置信息受到影響,但企業同樣會受到影響。
達米亞尼迪斯說,ISACA通過自己的調查數據,向企業宣傳他們在可辨識身份的用戶信息方面的負有的職責,以及這些信息可能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盡管用戶心存憂慮仍然使用地理位置應用,但雷克表示,如果這些憂慮得不到解決,他們隨時可以關閉這項服務。他說:“如果企業任由這種地理位置信息的不信任感發展下去,企業也會受到傷害。終有一天,應用開發者需要采取措施,明確解釋他們使用地理位置數據的原因及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