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富士康借入股夏普在日本立足
《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臺灣富士康將成為夏普最大的股東,這是中國制造業趁日本電子制造行業衰退而迅速崛起的又一信號。除了向夏普注入資金之外,富士康與夏普的合作還將幫助夏普的電視機制造業務和液晶顯示器業務扭虧為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0822.htm夏普是重要的平板電視廠商之一,也是液晶顯示器技術領域的創新者。 但夏普目前缺乏資金。 而且與索尼和松下等其他日本廠商一樣,夏普的市場份額不斷被韓國競爭對手如三星和LG奪走。
富士康總部設在臺灣,借助于它在大陸設立的生產廠網絡,富士康已將成為全球領先的生產廠商。 它主要是一家合同廠商,蘋果是它的重要客戶之一。
中國一直是日本制造業的廉價生產基地,現在則開始向日本進行投資。去年,中國的一家企業收購了日本三洋電子的洗衣機和冰箱生產業務。中國廠商最近同意在日本西部建立一個塑料工廠和重型機械制造廠。 而且在2011年,中國企業在日本進行的并購交易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企業。
即便夏普在投資完成后不完全采用富士康的方法,它的制造業務仍然能夠從流線化中受益。
日本廠商一直依賴于垂直一體化戰略,它們試圖讓大多數產品都在內部完成生產。對于夏普來說,這種商業模式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有效的,但是最近幾年逐漸被電子廠商放棄,它們紛紛將制造業務外包給其他廠商。
夏普新總裁奧田隆司(Takashi Okuda)周二表示,日本的生產成本非常高,縱向聯合經營已經很難保證盈利能力。奧田隆司稱:“夏普無法再一手包辦從研發、設計、生產、采購、銷售到服務的所有業務。全球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夏普的縱向聯合經營模式已經得到了極限。”
奧田隆司以前曾領導過夏普的全球業務,他將于4月1日接替片山干雄(Mikio Katayama)出任夏普新總裁。由于液晶顯示器面板業務虧損和日元升值導致夏普2011財年巨虧2900億日元,片山干雄被迫辭職并轉任公司董事長。
夏普將向鴻海定向增發665億日元(約合8億美元)的新股,同時將其在日本西部的平板電視生產廠近47%的股份出售給鴻海。以后,兩家公司將合作在該生產廠生產電視機。
奧田隆司稱,夏普將利用定向增發所得資金投資開發新的液晶顯示器技術。夏普和富士康打算聯合開發和生產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各種設備。
夏普2009年在大阪西部的Sakai斥資1萬億日元建立了最新電視機生產廠,但是由于市場對大尺寸面板需求下降,存貨不斷增加,結果令夏普財務狀況雪上加霜。目前還不清楚夏普是否能夠改造業務與三星或蘋果競爭。 但它已經意識到自己必須將生產業務外包出去甚至完全放棄,廉價公眾市場產品可能有助于它提高盈利能力。
對于鴻海來說,與夏普合作則可以進一步增強它在全球制造行業的優勢。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表示:“夏普是全球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它也是研發領域的領先者。鴻海并不是品牌廠商,但是擁有優秀的制造紀錄。這是一項雙贏的合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