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內需市場 光伏產業發展不能僅靠政策輸血
光伏產業大起大落,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開拓內需市場成為政府和業界的共識。在相關扶持政策密集出臺的背景下,光伏產業發展不能光靠政策帶來的利好,更需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迎來產業的再次騰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29551.htm脫困境政策帶來多利好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扶持政策的推動,尤其是海外市場劇烈萎縮的情況下,想要打開未充分啟動的國內市場,政策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國內光伏產業和光伏市場仍然處于嬰兒階段,不可能采取火電的發展模式,因此更需要市場的接納和政策的支持。”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我國光伏產業遭遇寒冬后,我國密集出臺了多項措施,為光伏產業“雪中送炭”。
2011年8月,國家發改委明確規定,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也是在同一時期,國家能源局連續兩次上調光伏“十二五”發電裝機目標,規劃到2015年末達到1500萬千瓦,而去年初設定的目標為500萬千瓦;工業和信息化部也發文表態,將促進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技術的發展,支持建立BIPV系統;財政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共同制定《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從4厘每千瓦時調整到8厘。這些措施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光伏行業的重大利好。
近日,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又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作的通知》,將2011年用戶側光伏發電項目的補助標準由9元/瓦調至8元/瓦,并將2012年用戶側光伏發電項目補助標準進一步下調到7元/瓦。
雖然補助標準有所降低,但業界仍然很振奮。因為相對于去年光伏組件價格大幅跳水,下調補助標準完全在預料之中,而下降的幅度低于預期;同時,根據規劃目標,今年的“金太陽”示范工程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業內人士表示,要實現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15GW的目標,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程裝機容量有可能達到1吉瓦,保持同比50%的增長速度。據此,2012年的補貼總額較2011年將上漲32.5%,更多的企業、項目將受益。
密集的優惠政策,推動我國光伏裝機市場實現跨越性增長,特別是去年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直接推動我國去年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2.5GW左右。
調結構造血能力需加強
力度可觀的扶持措施,讓苦苦掙扎的光伏企業感到了一絲暖意。但是,這些都尚未改變我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困難境地;同時,在政策制訂和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去年,在光伏電池快速降價的同時,政策提出的是高額補貼,再加上地方的項目核準權限,引發西部數省區的大規模光伏電站建設熱潮。但因為與光伏中長期規劃和電網建設銜接不力,“大躍進”式搶建的光伏電站面臨閑置“窩電”的嚴峻形勢。
《關于做好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作的通知》的出臺,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了自己的擔憂,過高的補貼在“激勵”地方政府“大干快上”光伏項目的同時,還有為國內技術水平較低、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過剩的光伏產業兜底買單的嫌疑。
因此,很多專家都把目前的扶持措施定義為“輸血式”的補貼,政策的精確性也不足。實踐中,一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通過種種手段也能領到補貼。本為刺激企業發展能力的補貼,反而成了維持落后生產力的推手。
與此同時,扶持政策的系統性、協調性也有待加強。“目前政府支持更多停留在發電補貼上,而對于明確光伏發電強制性市場份額以及對光伏系統給予貸款、稅收及財政方面的支持尚無明文規定。”柳卸林表示,政府有關部門在補貼光伏項目的同時,應該通過更為合理的制度設計,提高產業發展決策的科學性,將救市與促進產業升級,提升我國光伏產業核心競爭力結合起來。
“現階段新能源發展離不開政府補貼,但補貼政策要破除行政因素,體現效率原則,引進競爭機制,這樣才能激發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勝茂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首先要實現總量控制,每年的補貼力度一定要和光伏發展的目標結合起來,而發展目標的制訂,又要和電網的消納能力結合起來。其次,要用光伏發電的補貼設計出一種優勝劣汰的機制,讓有限的資金運用到有真正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上。更為重要的是,光伏產業的發展一定要把目標放在惠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上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