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專題 > 柯炳粦:模擬本來就需要精英

柯炳粦:模擬本來就需要精英

作者: 時間:2011-12-23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由中國電子工業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簡稱CSIP)和濟南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11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促進大會暨第六屆“”頒獎典禮于12月16日在濟南隆重召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27365.htm

  以下是記者對于廈門優迅高速芯片有限公司董事長柯炳粦的采訪實錄:

  記者:介紹你們公司的業績和特點?

  柯炳粦:我們的產品被評上“”,這是非常振奮的一件事。我們公司做了8年,我們是留學生創業企業,是海歸跟本土的結合,也是比較成功的一家企業。2003年注冊,以海歸的技術入股,盡快啟動建立平臺。我們主要從事的領域是光通信前端系列芯片。8年前組建公司已經瞄準中國的光纖大戶,特別是去年中央推出的“三網合一”,我們做這一塊非常基礎的芯片,這一塊就小小幾個芯片,長期被英美壟斷,國內市場上基本是空白點。從2003年注冊到現在已經產業化,而且是中國通信市場唯一一家能夠做到量產的,美國就兩家,一個是美信公司,還有一個是MSB。英國也有兩家,跟我們同時進行的,這也是從美國分列出去的,美國人在英國硅谷創建的,一個是跟我們差不多時間注冊,一個是2001年。全世界做這個行業的芯片的屈指可數,2003年我們在中國注冊,當時在中國同時進行的也有一兩家,但都沒做起來。這是這個行業的大概整體狀況。我們從成立的那一天就是跟英美老派競爭。我們從低速率百兆到千兆,2003年我們注冊的時候一百兆中國大概就是這樣,但是經過這幾年已經到了2.5G,這個G是速率帶寬的概念,我們大概做了七八年。

  記者:為什么面向產業化的時候會這么難?

  柯炳粦:。我這個芯片主要是本來就需要精英,現在講數字,芯片是非常多的種類,有上萬種包括高端和低端的,但是模擬這一塊中國跟國外比落后很多。數字我們現在沒問題,數字有一些人才,模擬的人才奇缺。我記得七八年前美國有幾十萬的工程師,中國幾十個都找不到,高端的人才幾乎找不到。這幾年高校注意培養還有相關的海歸回來,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

  通信這一塊做模擬。我們這一款評“”的是模擬跟數字的結合,這個難度就更大了,就是有一個傳輸芯片,同時還要智能鍵控,在通信跑的過程中還要可以鍵控。另外,模擬需要很強的經驗。為什么海歸一回來就建立平臺?他們需要經驗,芯片本身的設計還加上封裝、產業化,我們專做芯片設計公司主設計在這里,核心技術在自己手上,芯片里面分得很細的,集成度也很高,模擬做好比較難。我們做成功是非常幸運的。

  記者:你們的工藝在哪?

  柯炳粦:剛開始都在國外,那時候國內是很低的,粗得不得了,當然現在中芯國際起來了,比如說巨頭就是臺積電,美國最大的代表就是IBM。晶圓制造最成功的在臺灣,今天會上也介紹了幾款,臺灣最成功的像臺積電、TMC、臺聯電,過去還有一個新加坡特許的。我去過臺積電,它現在也轉移到中國了,上海張江那邊有一個8寸的。

  記者:封裝呢?

  柯炳粦:封裝已經非常成熟了,封裝在國內的幾個上市公司,像蘇州的固锝,現在這個也是上市公司,還有長電和原來軍工的天水。中國的封裝產業鏈非常完整,而且提供的服務也非常好,這是我們比較幸運的。2003年、2004年我們都得到外面去封裝,長電這幾年發展得很快。集成電路芯片一是本身設計,再就是測試,再就是封裝。

  記者:您這邊發展的情況是怎樣的?我雖然接觸你們公司比較早,但是沒有深入了解。

  柯炳粦:優迅在基金上是一個奇跡,我以25萬美金組建注冊這個公司,把海歸的技術落戶在這里,緊接著增資擴股。在國外做我們同樣這個水平,沒有2000萬美金不要啟動。我本身不是這個業內的,也可能無知無畏,但當時有技術,我原來的商業背景比較好,過去也做高新技術的投資,真正的股東投了1500萬的資本金做到今天。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正好趕上國家政府對這個非常重視,工信部就不用說了,還有國家發改委的產業發展基金。我這幾年拿了很多國家的立項,一個產品就是幾百萬,優迅公司就是以民營和海歸為主,現在它的構成是國家資本加上項目支柱。所以我們非常幸運。在“十一五”期間,國家非常重視這個支柱產業,給了我們很多在政策上的支持,所以我們用最少的投入持續發展。當然這個產業的意義很大,國外長期壟斷,它說兩塊美金就是兩塊美金,我百兆的產品已經賣到一塊人民幣,我在引導中國的價,這是我們很有意義的。另外,我們國家長期沒有自己的芯片,長期依賴國外,我們有一個很強勢的技術支持方案,芯片是核心技術。優迅用最少的資金啟動,然后除了股東逐漸注資再就是產品推出、政府的支持,“十二五”就更好了,信息產業屬于新興戰略產業。

  記者:未來發展有什么計劃?

  柯炳粦:我們從百兆做到2.5G,過去畢竟國外壟斷,我們一開始兼容它,也就是去跟它。從近兩年,國內的工程師本土團隊培養起來,就開始創新。這次我們被評委“中國芯”的芯片,創新含義很大,集成三合一,就是幾個不同種類的芯片合三為一,這樣體積小,成本就低了。當然在這個層面對技術的要求更高了,所以我們自己創新了。現在這個技術含量至少比國外的廠家快3-6個月。中國光通信的模塊基地轉向中國,我們有很好的市場基礎。

  記者:你們為什么在廈門辦這個公司?

  柯炳粦:廈門人文。說實話,海歸這批人當時跑了很多,而且廈門這種地方做這種產業是很好的,它跟硅谷很有特點,它有廈門大學,它一定要有大學背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也得到廈門大學相關團隊的支持,廈門還有集美大學。廈門的人口基數不大,但是它有幾所大學做支撐,教育基數很大。廈門是特區,2002年就在全國率先立法規定一個海歸的政策,比如說技術股權可以突破不受比例限制。現在的“千人計劃”我們在八年前已經用法律的形式固化了,這對于他們他們很有吸引力。廈門非常重視,一是人文,再就是當地有一個非常好的政策,現在廈門用自己的財政建立了IC的平臺,投資一億多,企業的創業在設備和軟件上可以低成本。它有獨特的一些條件。

  記者:其他的產業園就沒有這么優惠的政策?

  柯炳粦:我相信也有,但廈門至少做得比較早。

  記者:您是從事什么行業的?專門搞投資的?

  柯炳粦:我科班學法律的,我90年代下海,原來在高校待過,而且也當了官,在高校資源也比較好。我是64后,屬于第一波下海經商的,當時做進出口貿易,我那時候歐美,一年走過很多國家,覺得人家的科技不一樣。我90年出國,每年出去兩三趟。我在90年代的時候已經關注這種,也做了投資。前面投了一個企業很成功,華為在90年代還不大的時候,我的產品就進華為了。這次投的這個企業市場是一樣的。

  記者:您的意思是,您好幾家企業嗎?

  柯炳粦:我做過幾家企業,我有一個很好的股東團隊,優迅的建立得益于這些基礎和條件,碰到一些海歸愿意來創業。這次大會的主題非常好,芯片是個核心技術,但是這個核心技術縱向來看本身就很高,像百兆、千兆、2.5G,我們現在正在做跟國外同樣賽跑的4個G,我們派工程師在美國培訓也回來了,都在做更高的技術。這是縱向發展。橫向發展怎么辦?這次大會提了一個整機與芯片的聯動。去年行業協會在無錫開了個會,命題是“芯片與物聯網”。這次命題對于芯片和核心技術橫向的發展提了新思路。我們有這個條件的,我們橫向去發展技術都在自己的手上,往這個方向發展是很快的,要做產業規模也很大。芯片據統計是一塊芯片可以帶動產業一百塊的產值。

  記者:您是怎么計算出來的?

  柯炳粦:這是一個規則,比如說OEO,我們的芯片在OEO的系統不叫軟件增值了,它的制造成本也高,我們也有這方面的策劃。今天會場給我們提出要進入行業,我們在專攻通信,實際上有光的地方都有這種通信的概念,比如說中國的電力網、鐵路都在走向光通信,讓行業差異化我們也可以進去。

  記者:鐵路也有光通信嗎?

  柯炳粦:你只要仔細看,每一個鐵路邊上低下有光線。

  記者:用于通信的嗎?

  柯炳粦:對,通信的光線。一些光的傳輸速度、成本是銅所不能代替的。這個產業現在在中國有非常好的機遇。

  記者:為什么中國的寬帶速率還是這么低?國外基本上是100兆以上的。

  柯炳粦:從這幾年的時間和這個程度,中國在不斷地改進,跟美國日本可能沒法比,跟歐洲其他國家比,我們不見得落后。這幾年信息革命中國走得非常快,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我們有一個彎道超車,包括集成電路和芯片,這就是信息產業的龍頭行業。

  記者:這個也是跟芯片水平有關系嗎?

  柯炳粦:有關系。

  記者:這個只用國內的芯片,沒有用到國外的技術?

  柯炳粦:過去誰都認為中國的衣服做得很好,鞋做得很好,我們在傳統制造業已經做得非常成功,包括這幾年的機械制造。但是在核心技術包括高級芯片,我們跟人家是有距離的,特別是在集成電路、晶圓這一塊有差距的。我們現在關注的是民營企業,民營資本投入這一塊,目前來說它投入也很艱難,這個行業本身就是風險非常大,要么死,要么活得很瀟灑,問題是能不能熬得過。它投資是非常大的。比如說我們現在投40納米的技術,一次投兩三百萬美金,要投出去不成那就是垃圾,就是廢品,所以他需要一個非常高超的設計技術和工藝技術的結合,還要對整體的把握。

  記者:中國的IC設計人才都比較年輕,或者干幾年都當領導了。

  柯炳粦:IC產業的設計人才是80后,我們公司以海歸為主,這七八年我們最大的財富是培養了本土的80后,我現在的主力工程師都是80年、81年的。2001年以后國內高校才重視這個專業,什么叫微電子?過去就叫電子。

  記者:我聽說像華為的工程師干四五年要么當領導,要么跳槽。

  柯炳粦:華為我去了,華為有1500號的設計人才。設計企業本身就善于把握技術,還有一個培養人才。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說累和難的地方,聘請海歸非常累,所以要培養國內的工程師。這幾年培養的研究生和博士過去講沒平臺,如果企業給他創造這種平臺,也要看到國內的80后一天都是12個鐘頭趕工。我相信只要“十二五”期間這個行業一定會更大地發展,我們對這個充滿信心。

  記者:您覺得如何保留住人才?IC整個行業的人才變動很大,中國好象有點兒浮躁,很多美國人覺得中國人的技術水平不是很高,歸根結底就是中國人搞來搞去就要當領導。

  柯炳粦:我覺得不見得。民營企業根本沒這個問題。

  記者:您說到民營企業,又說國家資本。到底是民營還是國家?

  柯炳粦:國家給予民營企業政策上的支持是必要的,企業是培養人才很有效的途徑。

  記者:你們的年營業額大概增長多少?比如說2011年比去年增長的百分比是多少?

  柯炳粦:營業額處于非常好的階段,這幾年一直在盈利,這個很不容易。銷售方面一年一個double。去年翻一番,今年60%,而且利潤是去年的一倍,這就是IC設計行業能夠熬過那個早期行業,它的利潤很高。

  記者:你們的利潤為什么那么高?

  柯炳粦:自主知識產權,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手上就有這個機會。

  記者:你們研發投入的增長比呢?

  柯炳粦:有兩方面,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持續支持,“十一五”是一個很好的開頭,包括4號文件對我們這個產業在稅負方面有很好的優惠,我們遇到了非常好的機遇。

  記者:研發投入的增長率多少?

  柯炳粦:我們的研發投入比例高,去年是銷售額百分之三十幾的投入。這是很高的。但是這里面高有幾個比較好的方面,我們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我們不是有創業基金?科技部也有,只要你產品好,有一定的高水平,市場前景好,各級政府會給你投入。特別是我們在廈門,我們的這個感受很深,扶持政策力度很大。本來這種高新技術是國家要做的事,民營企業去做所以有這個政策,我們也覺得蠻好。

  (結束)

pic相關文章:pic是什么




關鍵詞: 中國芯 模擬 CSIP2011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