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制造業尋求特色
后摩爾時代,設計業想要再創輝煌,除了發揮自己的作用,還應有多方面,在設計的開始階段就應考慮到產業鏈的上下各環節的合作。選擇合適的制造廠、合作伙伴和技術,是設計業公司能否在市場上站住腳的關鍵所在。借用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王芹生女士的話說就是:“我們現在是一個互贏互惠的時代,現在不可以脫離伙伴。按地區或重點的技術的研討,甚至是商貿的溝通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26677.htm

數字IC制造: 本土為根
中國IC(集成電路)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是本土制造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據中芯國際(SMIC)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副總裁湯天申博士介紹,2000年我國IC使用量占世界比重為6.7%;僅僅5年之后,這一數據已超越美國和日本,達到24%;而到了2010年,中國的IC使用量更是占全球總量的1/3,已超過美國與日本之和;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IC使用量將超過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總和。

iSuppli的統計表明,2010年中國IC市場對芯片的總需求量將近270億美元,但中國本土IC業所能提供的量卻還不足80億美元,預計到2013年,這一差值將大約為217億美元。顯而易見,單單國內市場而言,仍留有很大的空間等待本土IC企業發揮。
半導體產業有其獨特的生態方式,其根本在于創新,基礎在于大規模生產。對于一家現代的科技公司,推動技術革新的最主要動力是市場的需求、利潤的創造,而利潤的最大化離不開成本的控制壓縮。湯天申指出,半導體產業是依靠量來推動的。成本的降低依賴于出貨量的增加、市場規模的擴張,依賴于大規模生產的強化。低成本帶來低價格,消費者便得到了實惠,因而對量有了更大的需求,更進一步,開始對功能與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促使廠商不斷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努力的結果便是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
對于中芯國際來說,成長度最快的是國內業務,預計今年將有約30%的業務來自國內客戶,而這一數據去年僅為10%左右。因此,對于未來的規劃,中芯國際將擴大面向國內客戶的業務。所提供的將不僅僅只是代工,而會是包含設計、封裝、測試等的全程技術服務與支持。
作為我國先進工藝的代表之一,中芯國際眼下已有55 nm的產品正在量產,40 nm工藝正在研發之中,預計今年底明年初將推向市場。湯天申說:“光做先進工藝并不行,仍有不少海內外的客戶需要90nm以上的工藝,這些工藝仍需強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