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著,感動著
1998年,TI和教育部簽署合作備忘錄時合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25868.htm2000年,TI CEO譚普頓先生在上海交大實驗室門口和老師們的合影;
2009年,TI中國區總裁謝兵在冬令營開幕式上演講的照片;
2010年,100多所學校的老師們相聚一堂,在TI中國教育者年會上熱烈討論時的留影;
……
一位年過七旬的老教授在我面前緩緩地翻開相冊,一張張地敘說著當時的場景,和每張照片背后的故事。這位老教授是上海交大的陳健老師,也是最早一批參與TI“大學計劃”的教授之一。這次,他參加我們中美核心教授會議時還特地帶來了親自作的畫,說是為了感謝TI“大學計劃”對他教學和科研的幫助,以及TI為中國教育做出的貢獻。
記不清有多少次面對類似令我感動的人和事了,這讓我總是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2002年,我得知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好消息,在重慶郵電大學的TI實驗室里,誕生了國內第一款CDMA手機。而這款手機就是基于TI OMAP平臺的,發明者正是當時負責重慶郵電大學TI實驗室的鄭建宏老師,現在他已是重郵信科這家擁有1000多名員工的高科技公司的總裁了。 他常跟我說:“我們信科的發展,就是從TI的DSP實驗室開始的。TI大學計劃對中國高校的教學和科研的支持是巨大的,促進了產學研合作。信科是學校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一個典型例子。”
每逢這樣的時刻,我的思緒常常會飄回到2000年的夏天。那一年,我與TI結緣。
緣定“大學計劃”
1986年,TI悄悄地開啟了中國之路,而那一年也是我的一個新起點——加入中國惠普開始了自己的外企生涯。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電話,說TI要大力發展“大學計劃”,希望和我談一談。之后的談話打動了我,因為擺在我面前的是一個含苞欲放的好項目:TI希望跟中國的大學進行廣泛合作,將TI先進的技術引入大學和科研機構。
如今這種回報社會、提升教育的做法也許平常,但在當時卻很不一般,TI于1996年即開始大學計劃,是外企中較早的。那時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并不像現在這么大,高校的資源還都十分有限,學生甚至老師都很難有機會接觸到國際前沿的技術。這樣的背景使得TI“大學計劃”看上去非常有意義,是一種長遠的、有前途的做法,也讓我個人的職業生涯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回報社會的方式。另外,我還有一點兒私心,做大學計劃意味著會接觸到許多教授,會經常到學校訪問,讓我重溫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豐富自己的知識。
于是,2000年7月,我正式加入TI。當時TI在全國已經有20多所合作院校,這其中包括兩個技術中心: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我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一批原有實驗室做了技術升級,而且將電子科技大學的實驗室升級為第三個TI技術中心。2000年11月,所有TI合作院校的老師都聚集在成都,參加了由我主辦的“2000年中國教育者會議”,并在這個會議中,見證了TI第三個技術中心的成立。自此,TI在華東、華北、及西部地區分別建立起了三大技術核心區域,三足鼎力,開始了TI大學計劃在中國高校快速進軍的步伐。我在TI的第一年就這樣“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