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同行沒同利
但是,大型企業畢竟是少數,國內近兩三年倉促上馬的光伏項目過多過濫,良莠不齊。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急功近利,在環保和副產品處理方面進行了“寬容”,給環境污染造成了很多隱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5310.htm產業轉型之痛
2009年3月12日,胡潤研究院第二次發布《2008胡潤百富榜》前20位富豪財富縮水報告。截至2009年2月10日,相比《2008胡潤百富榜》上市部分財富,縮水最多的是無錫尚德的施正榮,跌幅高達80%;其次是江西賽維的彭小峰,跌幅為79%。
兩位中國“太陽能富豪”財富大幅度縮水,不得不讓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面臨重大變局。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和油價不斷跳水,打破了太陽能光伏產業鏈的供需平衡。國際多晶硅價格在2008年9月接近500美元/千克,到2009年5月跌至50~70美元/千克。
江蘇常州沈科硅材料公司是2009年4月才正式投產的“年產百噸多晶硅”企業,公司董事長沈國良在上海的一個太陽能光伏展會上,拿著資料和自己剛生產的一塊硅料向參展人員介紹著,但臉上的表情卻一籌莫展。由于多晶硅價格的下跌,沈國良的公司還沒開始運轉,就已經沒有盈利空間了。
業內人士坦言,硅料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在近兩年匆忙上馬的多晶硅企業中,其產能很多是虛的,一些企業的產能還處在紙上談兵階段,產能越小,成本越高,面對突如其來的國際形勢變化,這些企業遭遇洗牌在所難免。2008年第四季度,海外訂單突然降至冰點,國內光伏組件企業隨之倒閉300多家。
逆境中會讓人更清醒。金融危機帶給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陣痛,讓業內開始反思整個產業的發展弊端,產業結構調整的呼聲越來越高。有專家提出,國際市場不好,對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可以“壞事變好事”,我們借機把出口的產能轉回國內,來大力發展國內太陽能光伏應用,讓國人也能充分利用太陽能。
然而,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在經歷了一年的低谷后,2010年又啟動了新一輪擴張高潮。2010年7月21日,美國參議院能源委員會通過了美國“千萬太陽能屋頂計劃”,同時,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市場德國的太陽能光伏需求也大增。
國際市場的回暖,給沉寂了一年多的國內太陽能光伏制造業帶來了重大利好。沒有人再談污染問題、產能過剩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大家關心的話題只有一個——擴產!
無錫尚德在今年6月初就高調宣布擴產計劃,施正榮表示,公司計劃投資26.8億元在上海閔行區建設1G瓦生產基地,接近公司的現有產能;英利綠色能源公司7月8日宣布擴大400兆瓦產能。同時,橫店東磁、佛塑股份、三安光電等企業也相繼公布擴產計劃。
此外,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多晶硅制造商保利協鑫于7月29日宣布將額外投資3億美元,興建位于江蘇的產能約1000兆瓦的硅片設施。建成后,硅片總產能將提升至3000兆瓦,屆時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產商。
國內太陽能光伏制造業再一次火暴的背后,不得不讓人擔心。
首先,國內光伏產品95%以上出口國外,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處在這個行業的每一家企業都無法獨善其身,只能隨著國際形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其次,國內企業在設備制造、原材料開發、能耗和排放等技術方面還不成熟,成本與污染的矛盾很突出。
最后,中國的制造業盡管是全球“老大”,但幾十年來我們付出了沉痛的環境代價。在全球都在追求低碳、環保、清潔、節能生活的大形勢下,中國何必要再去充當“世界加工廠”的角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