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最新技術路線圖發布 32nm研發加速進行
作為中國本土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的技術動向無疑是業界的焦點。中芯國際已走過10個年頭,9月16日舉辦的的技術研討會恰逢其成立10周年,新領導班子的集體亮相、最新技術路線圖的發布、研發進展狀況等,成為了此次研討會的最大亮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2759.htm中芯國際最新技術路線圖發布
“中芯國際對于技術的發展投入不遺余力,這也是我們能夠在中國半導體業界得以領先的最重要原因。”中芯國際COO Simon Yang博士說,“今年年底我們將結束55nm的研發,本月底40nm的研發將freeze,32nm的設備PO已發出,研發也已于今年5月啟動。”中芯國際中短期的技術路線圖見表1。
“截至2010年8月底,中芯國際的專利共4060件。雖然與國際先進公司還有差距,但是在國內已遙遙領先。我們的45/40nm光罩完全由中芯國際自己的光罩廠制造,充分證明了中芯國際在芯片制造領域的實力。”Simon Yang博士坦言。
中芯國際2000年由上海起步,經過10年的發展,已在中國大陸“遍地開花”,200mm及300mm生產線均已有5條(包括已建成的深圳300mm生產線)。各生產線的產能規劃也在此次研討會公布(見表2)。
32nm研發加速
“毫無疑問,Intel是芯片制造技術的領先者,最先進的技術往往由Intel發布。作為代工廠,中芯國際的65/60nm技術大約比其晚4年,但是從45/40nm開始,我們的研發已經加速,32nm技術只落后2年左右。預計在2013年3月,我們的32nm就將進行產品驗證。” Simon Yang博士說。
周梅生博士從工藝角度對中芯國際的技術進行了解析。“在柵極部分,32nm將會采用高K金屬柵工藝,以此取代以往的Poly/SION,這是亮點,當然也是難點所在,中芯國際將會采用的是Gate Last技術;在關鍵的光刻部分,依然是采用現在主流的浸入式光刻;應變硅部分會采用SMT和SiGe。
季明華博士重點介紹了邏輯和SOC技術。“中芯國際的45nm LL(Low Leakage)和GP(Generic with High Performance)來自IBM,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芯國際的45nm LL和GP技術,再進一步經過縮小,即有了40nm LL和GP。40LL將在本月底freeze,隨后會經過3-6個月的認證。從技術層面看,SoC技術它以超深亞微米VDSM(Very Deep Submicron)工藝和知識產權IP為支撐,是集成電路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主流,也是中芯國際未來的重點之一。
對于芯片制造來說,只有市場的領導者才能實現盈利,后來者就只能通過價格競爭來取得市場份額。32nm芯片的研發費用已高達$100milion,但中芯國際32nm加速發展,22nm也已提上日程。無論是產業布局,還是技術發展進度,中芯國際都已成為中國芯片制造業的標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