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外資發展趨勢及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影響

外資發展趨勢及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影響

——
作者: 時間:2006-02-09 來源: 收藏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以銷售收入衡量的產業規模在2001年就已經躍居各產業之首,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從出口規模來看,根據OECD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子制造產品出口國。十幾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如此大的躍遷式發展,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順應全球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浪潮,以開放的心態積極承接全球產業轉移,不斷加大引進的力度和強度,是我國取得如此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截止到目前,我國累計利用超過1200億美元,電子信息產業連續多年都是我國制造業中利用最多的部門。 

  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持續高速增長,三資企業已成為支撐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力量。2005年1-9月,三資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338.6億元,占全行業比重的76.7%,實現工業增加值3423.7億元,占全行業比重的78.4%。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外資主導的格局已經非常明顯。因此,判斷未來產業發展的就必須考察外資企業的發展變化態勢,而正確認識當前產業格局對產業發展的是確保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 

  當前電子信息產業外資企業投資變化 

  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后,外商直接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開放度提高使中國市場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入WTO使中國制造面臨的關稅等貿易壁壘得以消除,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愈加凸現。外資的快速涌入帶動了GDP的增加,加快了國內外市場的同步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啟動市場的作用。市場吸引力的加強反過來促使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更加關注中國市場,競爭的加劇刺激跨國公司調整在華投資戰略,在這種背景下,近幾年外資企業投資特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1.進一步擴大和整合投資 
  鑒于中國市場在外資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戰略中的地位不斷增強,未來進入中國的大型跨國公司多數將會進一步追加投資,而暫時不準備增加投資的也會加強對已投資企業的整合,從而增強總部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力,而那些尚未在中國投資的小型跨國公司則會加快進入中國的步伐。商務部最近的一份調研結果顯示,未來兩三年中,被調研的跨國公司中有16%將嘗試進入中國,35%處于整合階段,16%將擴大投資,26%處于投資管理階段,只有1%擬退出。在電子信息產業,跨國公司追加投資的更為明顯。例如,2005年英特爾公司在成都新投資建設了一家半導體封裝廠,美國康寧公司最近也表示,未來幾年將在華追加5億美元新投資,以拓展中國光纖光纜、液晶顯示技術、 
汽車環保三大領域的市場空間,而不久前富士和美能達也分別宣布要在中國打造最大的生產基地。 
  2.加大對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控制 
  全球范圍內競爭的加劇使跨國公司更加關注核心競爭力的塑造與強化,剝離不相關業務,外包邊緣性業務,回歸核心業務成為跨國公司發展的主要方向。在電子信息產業,面對來自國內企業終端制造能力的提升,跨國公司日益將資源投向產業鏈上游的材料、芯片等環節,投向價值鏈上的研發與營銷等利潤厚的環節。因此,在2005年,我們在看到有更多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同時,也看到英特爾、AMD、安捷倫等上游芯片和材料廠商紛紛加大了投資力度,還看到夏普、三星、LG等多元化企業加大了對液晶面板等上游環節的投資。 
  3.加快在華空間戰略布局 
  為了充分利用我國的各種資源,在中國市場取得競爭優勢,跨國公司加快了在國內的空間戰略布局。例如,在過去一年中,愛立信在廣州、南京、青島等地建立了新的研發中心,還在杭州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產制造企業。另外,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及市場和人才競爭爭奪的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追加投資放在了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如美國美光半導體公司投資2.5億美元在中國西安設立封測廠,阿爾卡特在成都斥資成立全新的研發中心。加快在華空間戰略布局充分表明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已經轉入精耕細作階段,更充分的挖掘中國的市場和成本優勢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 
  4.并購方式投資成為重要的手段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資料,2005年1-4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下降8.1%,而同期合同外資金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同比增長8.0%和2.2%。這一方面表明追加投資成為外資增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近一兩年來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一個新特點———并購方式投資漸入高潮。比如,亞信合并聯想集團的IT服務、美國亞馬遜電子商務服務商收購卓越網絡等。最近從西門子公司傳出消息,西門子承諾將在華追加100億元投資,相當部分將用以并購、擴張業務,目前已經有15個項目在進行評估。并購一方面提高了跨國公司在華擴張的速度,降低了擴張風險,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國一大批競爭能力強、正在高速成長的企業被跨國公司控制,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逐步消失,國內市場正在被跨國公司占領。 
  5.風險投資大舉進入 
  一直以來,由于中國風險投資發展緩慢,嚴重制約了高科技創業企業的發展,不過最近這種局面有所緩解,這得益于國外風險資金的大舉進入。目前,中國的一些高科技中小企業越來越受到國際風險投資基金的關注。據不完全統計,2003-2004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有39家企業先后41次獲得海外金融機構投資共計9.9億美元,4家企業海外上市融資1.3億美元。如卓越網獲得亞馬遜投資7500萬美元;北京靈訊互動科技獲得Tom公司投資6640萬美元;大唐微電子獲得華平創投7000萬美元等等。國外風險投資的大舉進入使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利用外資的形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間接投資成為重要的手段。 
 外資主導產業發展格局的風險與弊端 

  從外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趨勢不難看出,未來中國仍然是投資的熱點地區,電子信息產業吸引外資的規模將會繼續增加,這必然會推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持續增長。但也應該看到,由于跨國公司不斷加強對產業鏈和價值鏈核心環節的控制,同時通過并購等手段推動空間戰略布局、打壓國內競爭對手,這必然會使外資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進一步強化。 
  外資主導產業發展,雖然能夠增加地方就業和稅收、帶動本土配套的發展,通過示范效應和溢出促進國內企業技術進步和管理革新,但其中也蘊藏著很大的風險和諸多的弊端,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限制了國內電子信息企業的發展 
  外資企業大量涌入帶來的最直接的是使國內企業面臨的競爭更為激烈和殘酷。跨國公司憑借資金、技術、品牌和國際化經驗等諸多方面的優勢,迅速擴大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盡管外來的競爭從某種角度可以刺激國內企業競爭能力的提升,但由于實力過于懸殊,除了個別企業能夠脫穎而出外,更多的國內企業則面臨需求萎縮,企業破產或被跨國公司兼并的威脅,或者成為依托跨國公司生存的市場配角。而一直以來我國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則進一步加劇了這一進程。 
  2.減弱了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 
  在外資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必然以增強對國內市場的控制力為主旨,因此跨國公司紛紛通過整合在華業務推進獨資化發展、嚴格控制核心技術和價值鏈高端環節限制技術轉讓,以此來實現戰略控制。外資企業獨資化發展使得其對國內企業的外溢效應逐步減弱,國內外企業的技術差距難以彌合,而差距的拉大反過來使國內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減弱。 
  3.制約了國內配套企業的發展 
  由于那些擁有品牌的跨國公司的控制欲望與國內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做品牌的愿望之間存在嚴重的沖突,其在降低運營成本、發展本土配套體系時,必然更愿意選擇那些已經形成長期協作關系、配套服務能力卓越的EMS(電子制造服務)及ODM跨國公司進行合作,彼此明確的分工,清晰的定位使這些企業不構成相互威脅,而EMS及ODM跨國公司為了降低成本也大舉進入中國,使得外資企業帶動的本土配套能力的發展的過程事實上成為國外配套企業本土化發展的過程,這不僅降低了外資企業對我國配套企業產品的需求,同時也從許多國內龍頭企業那里搶奪了進行配套的權利,嚴重制約國內配套企業的發展。 
  4.長期抑制內需的增長 
  未來,成本優勢仍然是我國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外資企業長期主導產業發展格局,必然會強化中國的制造優勢,然而這也意味著我們的企業只能賺取低廉的加工制造費用,我們的國民只能依靠勞動力和人力資本獲得收入,而更多的利潤為跨國公司拿走,成為發達國家股民的資本收益。這樣,盡管中國GDP的增長速度會超過發達國家,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卻會落后于發達國家,從而加重內需不足的局面,使國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進一步加大,經濟運行的風險增加。 

  對未來利用外資的幾點想法 

  既然外資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有如此多的弊端,那么未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是否還要吸引外資呢?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行考慮。中國的就業問題將是經濟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依靠內部自我積累式的發展難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必須充分利用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通過吸引外資迅速擴大經濟規模,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分析外資主導的弊端并不是要因噎廢食為限制外資流入找理由,而是要因勢利導為化解弊端找方法。 

  對于未來如何利用好外資的問題,筆者有幾點想法。首先,在利用外資的時候,要擅于抓住外資企業之間相互競爭所帶來的機會,引導跨國公司向我國轉讓先進技術,這可以從AMD向中國轉讓X86技術中得到啟示。其次,對利用外資要實行差別對待,加快外資向中西部落后地區流動的步伐,在擴大外資利用規模的同時,使引進外資與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結合起來。最后,要大力發展國內EMS企業和ODM企業,提高國內配套企業的制造能力和服務能力,通過專業化的定位,更好地承接外資企業的外包業務,通過規模化的制造提高國內企業同外資企業的談判能力。
轉自www.ednchina.com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