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我國先進數字醫療影像技術刻不容緩
日前,主題為“先進數字醫療影像技術與臨床應用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東方科技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就先進數字醫療影像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在先進數字醫療影像技術發展和應用中的作為、如何發展我國醫學影像信息學及其應用技術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06183.htm“在醫學影像信息技術與理論研究方面,由于學科設置及醫療體制等問題,造成我國醫學信息學/影像信息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相對落后,甚至空白。”這是匡定波、薛永祺、王威琪院士等30多位專家學者在論壇上表達的憂慮。
他們分析原因后認為,我國數字醫學和醫學影像信息技術發展與臨床應用及醫院發展需求相脫節,使我國無從應對數字影像技術快速發展和應用帶來的挑戰和問題。他們提出,我國發展先進數字醫療影像技術刻不容緩。
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放射學系客座教授張建國在題為《先進數字醫療影像技術與臨床應用現狀與挑戰》的主旨報告中指出,先進數字醫療器械和技術的廣泛臨床應用,推動了醫療健康行業不斷向數字化方向發展。
“醫學數字成像和影像信息處理技術是數字醫療技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張建國強調,“醫院數字醫療活動不僅需要數字醫療器械和設備,而且需要構建功能強大的數字醫療信息互動平臺系統。”在追求高質量醫療服務品質與降低醫療成本的雙重驅動下,對病人基于數字醫療信息的醫療診治活動已超出一個醫院范圍,需要在某個區域(或醫院集團)和時間段內向病人提供連續、一致的協同醫療服務,以提高醫療診治水平和效率,減少可能的醫療事故,減少重復檢查,節省醫療成本。
隨著先進數字醫療成像技術的應用,醫學成像從獲取人體器官宏觀結構信息到微觀分子影像功能信息(DNA及基因功能)無所不有,而且分辨率極高,圖像數據量急劇增長。近5年來,先進數字醫療成像技術,如64/128/256多排CT(電子計算機體層成像),高場強MRI(磁共振成像),PET/CT等分子影像,已在國內外臨床快速推廣應用。數字醫療影像診斷和治療模式發生了革命性改變,如影像診斷由以往定性診斷向定量化方向轉變,圖像導向治療在眾多專科(腫瘤、心血管、腦神經、胸科等)推廣應用,放射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相融合等。新型數字醫療成像技術與系統的另一個特點是,其產生的圖像數據類型豐富、數據量極大。由此對現有影像診斷與治療網絡支撐平臺系統(如圖片歸檔及通訊系統,PACS)在技術架構、數據流程控制、圖像處理功能及顯示模式、圖像通信和存儲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另一方面,高端X射線成像設備的過度使用,可能對病人造成進一步傷害,已在國際醫學放射學界引起極大關注。
會議執行主席黃煥慶是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放射學系和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終身榮譽教授,是國際數字放射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介紹說,國際上計算機輔助檢測及診斷(CAD)決策支持技術已逐步進入臨床應用階段,并已證明對疾病的正確診治決策有極大的支持作用。CAD技術大都是在通過對某種或多種采集的醫療數據(圖像、曲線、離散數據等)進行大量統計分析和模式識別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將大規模數據庫信息轉向知識庫和專家庫或工具的工程。最早的CAD臨床應用局限于在X光對乳腺癌的輔助檢測中。近幾年來,隨著CAD在先進數字醫療影像系統及后處理系統的應用,CAD成為數字影像診斷中增值服務的重要內容,并逐步融入數字醫療工作流程之中。
如何使用有限的網絡和存儲資源處理海量醫療信息,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推動人類醫療健康水平的提高,成為數字醫療影像研究領域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許多專家認為,現在國際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重點,已從追求圖像分辨率逐步向面向圖像內容的獲取、存儲、通信、檢索與挖掘處理方面發展,即發展基于圖像內容的圖像處理技術與應用,在醫療診治過程中,尋找以醫療品質和效率為基準的醫療支付方案和途徑,在成本可控前提下改善醫療品質和服務效能。
張建國介紹說,為了使昂貴的影像信息盡可能地為醫療診治、康復評估服務帶來更多的醫療價值,使得影像信息鏈能夠不斷地延伸和持久使用,一門專門研究影像信息鏈的新興學科應運而生,即醫學影像信息學。而新型成像技術帶來的海量圖像數據使用和傳輸存儲、新型醫療模式和臨床路徑的建立、循證醫學發展需求等,對構建高效、持久、醫療增值服務功能強大的醫學影像信息鏈帶來新的挑戰。
數據表明,我國在新型數字醫療影像技術和臨床應用等方面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我國大中城市的三級醫院最近幾年雖不斷引進高性能的大型成像設備,但對圖像數據和信息的使用仍處于被動狀態,缺乏功能強大的數字醫療影像處理平臺,很多新型影像處理功能和增值服務不能發揮作用,使得新型數字影像設備價值沒有充分得到利用。
與會專家強烈呼吁有關方面應加強對我國發展先進數字醫療影像技術的支持力度,并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影像技術在臨床應用效能、拓展自主創新醫療技術和產品在我國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比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