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兩化融合 實現工業升級
在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指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關鍵是確保工業平穩較快發展。保工業就是保發展,就是保就業,就是保穩定,就是保大局。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強調,要發揮信息技術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優勢,找準切入點,圍繞工業產品研發設計、流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等環節,提升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造升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02837.htm找準切入點,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對于保工業、保發展、保就業、保穩定和保大局具有切實和深遠的意義。毋庸置疑,我國工業的平穩較快發展,將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2007年,全國工業實現增加值107367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5%;原煤、鋼、水泥、化肥、微型計算機、彩電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以及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用戶數均居世界第一;輕工、紡織、機械、家電、成品油、乙烯、部分有色金屬產量位居世界前列。航空、航天、船舶等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200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只占工業產值的8%,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為40%左右;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4%,發達國家平均為2.5%,美國為3.2%;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至1.16噸標煤,但仍是發達國家的3倍~4倍。作為工業大國,我國還不是工業強國。就我國的能源、資源、人口、生態環境等條件,我們不能走先實現工業化、工業化完成后再過渡到信息化的發展模式。根據現有國情,我們只能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走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之路。通過兩化融合,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以信息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走工業化跨越式發展的新路。
推進兩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再到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充分說明了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系。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這里提出的兩化融合,深刻地闡明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辯證關系,說明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目標和意義。兩化融合說明了今后一個歷史時期我國信息化的戰略重點之所在,而且也指明了我國工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
中國要實現的工業化,必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推進兩化融合,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和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將推進鋼鐵、汽車、船舶、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據統計,我國制造業的萬元產值用水量大約是國際先進水平的10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7%,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多出10倍。因此,節能減排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中央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雖然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將增加30%的投資,但可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改善生產環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從而增加85%的經濟效益。在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外日趨增多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下,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實施信息技術應用“倍增計劃”,可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有利于我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推進兩化融合,增強制造企業在全球的綜合競爭力。發達國家如今已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呈現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加快轉型的特點,服務業呈現從傳統的服務經濟向現代服務經濟轉型的特點。信息技術與制造環節的融合日益深化,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等新的生產方式廣泛普及,重塑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制造業將面對國際市場需求持續減弱而行業競爭不斷加劇的困境,兩化融合將通過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增強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御寒能力。信息化通過企業實現設計數字化、生產裝備信息化、生產過程控制信息化、企業管理信息化、產業鏈信息化等,將極大提升生產效率,促進企業化“危”為“機”、健康持續地發展。
推進兩化融合,信息技術應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目的還在于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的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推動信息技術在傳統工業領域的滲透與融合,進而培育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工業領域,兩化融合將加快發展電力電子、汽車電子、機床電子、船舶電子、航空電子等新型工業應用產品,加快工業從生產型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網絡技術的服務型制造轉變;在服務業領域,將推進信息技術與金融業、物流業、渠道業、咨詢業、信息服務業結合,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通過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應用電子技術、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將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優勢,促進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相互促進和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