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車企智能駕駛能力分析
1、小鵬
小鵬在前幾輪車型周期受挫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其品牌力尚未完全具備支撐25-30萬元以上市場的能力;其次,外觀設計、供應鏈管理及渠道營銷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約了其市場表現。
然而,2024年小鵬的內部改革逐步見效,憑借降本為核心的突破性措施,并明確定位平價智能化,成功逆襲,帶動了Mona M03和P7+等車型的上市爬坡。
我們預計:
隨著技術升級和降本方案的實施,下沉市場的智駕需求有望逐步改善,為小鵬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
小鵬在國內智能駕駛(智駕)領域處于第一梯隊,并且是目前唯一能夠將智駕車型價格下探至20萬元以下的車企。結合2025年預計的降本方案和新車/改款車型的上市規劃,我們看好小鵬在未來車型周期中的向上發展,以及智能化技術逐步兌現帶來的競爭優勢。
通過精細化的成本控制與技術創新,小鵬有望在價格和智能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進一步鞏固其在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中的領先地位。
2、華為
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核心優勢,首先體現在其軟硬件產業鏈的全面布局,以及強大的宣傳能力和倒流能力(即通過自身優勢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
我們分析認為:
華為的智能駕駛技術,主要依托其手機產業鏈的延伸,尤其在硬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華為已經自研并量產了多款關鍵硬件產品,如芯片、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等,其中自研激光雷達自2016年起便開始投入生產,目前已位居國內激光雷達出貨量的第三位。
然而,智能駕駛行業的后期發展關鍵將轉向軟件和算法的迭代。在這一階段,軟件升級和算法優化逐漸成為提升性能、減少硬件依賴和降低成本的關鍵手段。未來,高精地圖和激光雷達的依賴將逐步減少,智能駕駛的版本更新和性能提升將更多依賴于持續的軟件/算法升級。
盡管華為在硬件領域具備競爭優勢,但若不向純視覺+端到端智能駕駛技術路徑轉型,其在后期階段的技術優勢可能會逐漸減弱。隨著軟件算法的進一步發展,其他車企可能在算法優化和成本控制方面占據先機,從而影響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的領先地位。
因此,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的長期競爭力,不僅依賴于硬件創新,還需要加強在軟件和算法方面的布局,以保持技術優勢。
3、理想
理想汽車自2021年開始自主研發智能駕駛技術,并在同年發布了智駕系統1.0,隨后在2023年推出基于BEV+Transformer大模型架構的AD Max 3.0,并隨即推送更新。
2024年,理想又發布了基于端到端架構和VLM(視覺語言模型)的大模型方案,并于當年推送。
此外,2024年11月,理想成為國內首個推出“車位到車位”智能駕駛功能的車企,進一步彰顯了其在智能駕駛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
我們判斷,理想的智能駕駛推進路徑雖然起步較晚,但其落地速度和跟進能力非常迅速,呈現出“起步晚,但落地快且跟進快”的特點。
理想的成功核心在于管理層的精準定位和清晰規劃,確保了技術路線的有效執行。
同時,理想在團隊建設方面展現了強大的執行力和糾錯能力,其團隊架構在不斷優化,逐漸形成了專業對口、高效協作的技術力量,這為其快速推進智能駕駛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體來看,理想不僅在硬件方面保持領先,還憑借精準的戰略布局和高效的團隊執行,在智能駕駛領域逐漸縮小與行業先行者的差距,未來有望在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和迭代中占據重要位置。
4、蔚來
蔚來自2016年開始自主研發智能駕駛技術,并于2019年推出了首個智駕版本。
2024年7月,蔚來發布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智能駕駛方案,并計劃于2025年1月推送。
而與此相比,小鵬和華為已分別在2024年上半年發布并推送了智能駕駛系統,理想則在2024年7月發布并在同年10月進行了推送更新。
由此可見,蔚來的智能駕駛技術路徑雖然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但呈現出“布局時間點領先,落地時間點偏晚”的特點。
我們判斷,蔚來智能駕駛落地較慢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
戰略和研發布局較為寬泛,導致資源和精力分散。除了智能駕駛,蔚來還在換電、半固態電池、底盤域控制器、車身輕量化等多個領域進行自主研發,同時新增了樂道和螢火蟲兩個子品牌。這種多點開花的戰略雖然能增強公司的綜合競爭力,但也可能導致對核心技術領域(如智能駕駛)的投入不足,從而影響了智駕技術的推進速度。團隊管理和執行力偏弱,可能是蔚來智能駕駛推進的瓶頸。雖然蔚來在技術布局上有所領先,但在執行過程中,團隊的協調、決策和速度可能未能達到預期的效率,導致智駕技術的落地進度較慢。
綜上所述,蔚來智能駕駛技術的潛力依然巨大,但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未來需要在戰略聚焦、資源整合以及團隊執行力等方面進行優化,才能加速技術的落地和普及。
5、小米
小米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壓強原則:小米始終秉持壓強原則,即將技術對標行業第一梯隊,力求在智能駕駛領域取得與其在手機行業相當的競爭力。資源整合與供應鏈管理能力:小米在手機端積累了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高效的供應鏈管理經驗,這些優勢有望有效賦能到汽車端,提升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發和生產效率。團隊管理與執行力:小米在團隊管理和執行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高效推動技術落地。加之其強大的宣傳和導流能力,小米在市場推廣方面也具有先天的優勢。
目前,小米正在加大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投入,團隊架構逐步完善,尤其在智駕算法方面已經升級到端到端架構,體現出其在技術創新上的決心和進步。
鑒于小米在團隊管理和執行力方面的優勢,我們預計其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推進節奏將與理想類似,表現為“起步晚,但落地快且跟進快”。
未來,小米的重點將放在用戶反饋和版本迭代的快速響應上,通過不斷優化產品,提升用戶體驗,進而在競爭激烈的智能駕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6、吉利
吉利在智能駕駛領域采取了多方案并舉的策略,具體表現為通過內部及集團相關公司自研和外部采購的方式,已形成六套針對不同品牌和車型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隨著技術的發展,預計后期吉利的智駕方案會趨于整合,尤其是領克品牌有可能會合并至極氪的浩瀚智駕系統中,進一步提升整體技術一致性和協同效應。
此外,吉利在智能座艙方面也在積極布局,已通過與億咖通及星紀魅族的合作,開發了“Flyme Auto”智能座艙系統,旨在打造差異化的功能體驗,提升用戶體驗和品牌獨特性。
在智能駕駛領域,吉利的重點關注方向包括:
集團技術賦能與極氪自研能力:吉利通過整合集團內外的技術資源,極氪在自研智能駕駛技術方面的能力逐漸提升,未來可能成為吉利智駕技術的主力軍。極氪的浩瀚智駕方案有望在集團內部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資源整合:如何有效整合各類技術和方案,避免資源的重復浪費,是吉利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優化研發和運營流程,吉利有望在保持品牌差異化的同時,實現技術方案的協同效應。方案切換落地后的用戶滿意度:吉利在不同車型上切換智駕方案的過程中,如何確保用戶體驗的連貫性和滿意度,是其成功的關鍵。通過精細化的版本迭代和用戶反饋機制,吉利需要在技術切換和更新過程中,確保用戶的平穩過渡和使用體驗。
7、比亞迪
與吉利類似,比亞迪也采取了內部自研+外部采購的多方并舉策略,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落地。
通過這種多樣化的技術路線,比亞迪能夠靈活應對不同車型和市場需求,逐步完善智能駕駛的整體布局。
比亞迪的核心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比亞迪電子的產業鏈技術研發和量產優勢:比亞迪憑借其在電池、電控、動力總成等核心領域的技術積累,具備了強大的產業鏈整合和自研能力,能夠有效支撐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發和大規模量產。供應鏈整合能力:比亞迪在供應鏈的整合方面表現出色,能夠在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保持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成本控制。隨著技術和規模效應的雙重推進,比亞迪有望在智能駕駛技術的自研方案上逐步降本。規模優勢:比亞迪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動車制造商,具有巨大的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這為其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和落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預計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進一步下降,比亞迪的智能駕駛自研方案將從中高端車型逐步下探至低端車型,提升整體市場覆蓋率。
預計比亞迪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發展仍需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團隊架構與自研軟件/算法能力:比亞迪在智能駕駛軟件和算法的研發上需要進一步增強團隊的專業性和創新能力,以確保技術的競爭力和后續迭代的快速性。產業鏈如何賦能:如何充分發揮比亞迪在產業鏈上的優勢,推動硬件、軟件和算法的協同發展,是實現智能駕駛技術成功落地的關鍵。用戶反饋和不同細分市場的接受度/滿意度:隨著智能駕駛技術逐步普及,比亞迪需密切關注不同細分市場對其技術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尤其是在低端車型中的推廣。通過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提升消費者的認同感和忠誠度,進一步增強品牌競爭力。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