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相控陣雷達有多先進?輕松碾壓F35
殲-20戰機的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代表了當今航空電子技術的頂尖水平。該雷達的探測距離高達500公里,極大地增強了戰機對戰場態勢的感知能力。在現代空戰中,這種先進的雷達技術使得戰機能夠洞察敵方動態,提前作出戰術判斷,從而在激烈的對抗中保持領先優勢。

目前,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被認為是最先進的雷達技術,而中國的殲-20戰機正是采用了這種技術。相比之下,美國的F-22和F-35戰機仍在使用較為傳統的砷化鎵雷達系統。據悉,美國已經宣布計劃升級其雷達系統,以采用氮化鎵技術,以提高其飛行器和導彈的跟蹤與探測能力。

雖然氮化鎵和砷化鎵只有一字之差,但它們的性能卻有顯著差異。傳統的硅基材料和砷化鎵的耐熱性大約在200℃和600℃左右,而氮化鎵的熔點高達1700℃。此外,氮化鎵材料能夠承受更高的電壓。這些特性使得氮化鎵雷達元件能夠在更大的功率負荷下工作,其功率密度比砷化鎵元件高出十倍。

這一優勢轉化為實際應用時,意味著在相同的體積條件下,氮化鎵雷達可以更小、更輕,同時擁有更大的功率輸出和更遠的探測距離。例如,美國“愛國者”導彈系統在新一代雷達中采用了氮化鎵元件后,其搜索空域擴大了5倍,探測距離增加了約1.7倍。

據報道,殲-20戰機在配備了氮化鎵雷達后,其最大探測距離可以達到500公里,這一距離已經與當前主流預警機的探測能力相當。此外,氮化鎵元件的低內阻和高效散熱特性,使得雷達在更高功率下也能持續工作,無需頻繁冷卻。這極大地增強了殲-20在激烈空戰中的持續態勢感知能力。

研究表明,采用氮化鎵技術的雷達,在保持相同天線尺寸的情況下,其探測距離可以比傳統的砷化鎵雷達增加77%。
曾經,美國在相控陣雷達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幾乎獨占了全球市場。
其他國家想要獲得這一技術?

很抱歉,美國對此實施了嚴格的出口管制。而中國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晚,為了減少對外依賴,近年來加大了對氮化鎵材料的研究與開發投入,并組建了多個專業的研究團隊。

到了2008年,中國已經成功研發出單個氮化鎵收發單元,其功率達到了119瓦,遠超砷化鎵的功率。而且,中國戰機的氮化鎵火控雷達的實用化也不過幾年的事情。

如今,中國在鎵和鍺等原材料的儲備上已經無需擔憂,國內的鎵儲量達到了19萬噸,約占全球鎵儲量的68%。有了豐富的資源儲備和技術優勢,相控陣雷達的價格也因此大幅下降。

甚至,民用版本的相控陣雷達也被中國農民用于防控野豬,其性能可以覆蓋五到十公里范圍,同時監控超過100個目標。而且,這一切都是系統自動完成的,大大減少了人工的干預。

這樣的橋段,即使是電視劇也不敢這么編,但在中國,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的。這也說明,無論多么高端的“工業明珠”,一旦被中國掌握,西方國家躺著賺錢的日子就結束了。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