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這個周末,余承東釋放華為大消息!

這個周末,余承東釋放華為大消息!

發布人:芯股嬸 時間:2024-03-18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這個周末,車圈格外熱鬧。

在3月16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對外釋放大量關于華為汽車“朋友圈”的相關信息。

從他透露的信息看,主要涉及三個方面:首先,HI(huawei inside)繼續擴容,長安深藍也加入這一模式,而東風集團旗下嵐圖和猛士也選擇了HI模式;其二,在智選車方面,華為“資源有限”,將專注于已有的“四界”;其三,華為車BU業務預計今年會扭虧為盈。

在業內看來,上述信息顯示華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框架已經基本明晰:在HI模式上打造一支“國家隊”,而在智選車模式上則專注于“四界”。

HI模式加速擴容

按照余承東的說法,在HI合作模式上,華為與長安的合作“再下一城”。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余承東透露,長安汽車旗下深藍汽車未來將采用華為HI模式,“東風集團旗下的嵐圖汽車和猛士科技也將采用類似合作。”

此前,采用HI模式的只有長安汽車旗下阿維塔品牌和北汽藍谷旗下的極狐品牌,然而上述兩大品牌市場銷量并不如人意,其中極狐品牌更是已經被邊緣化。

在今年1月和2月,華為分別官宣與東風集團旗下的嵐圖和猛士科技合作,但當時并未明確透露具體的合作方式。如今,隨著余承東公開表態,嵐圖和猛士科技也將成為華為HI模式新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選擇HI合作模式的主要為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兩大汽車央企,加上此前余承東公開“喊話”的一汽集團,三大汽車央企大有“會師”之勢。

而就在此次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資委副主任茍坪也向汽車央企“喊話”:總體上看,中央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步伐還不夠快、成效還不夠明顯,在產品競爭力、市場占有率、前瞻性、引領性技術創新等方面急需加力加速,奮力追趕。

在業內看來,圍繞華為HI模式上,國內有望形成一支車圈“國家隊”。業內分析,與華為深化合作,將進一步補齊三大汽車央企自身智能化的短板,加速新能源智能化轉型以及智能化技術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同時也將給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顛覆性變化。

除此之外,近期還有多家新能源車企加入鴻蒙生態圈。近日,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傳祺與華為舉行鴻蒙合作簽約儀式,正式加入華為鴻蒙生態,成為首批加入鴻蒙生態的汽車品牌之一。

此前,廣汽傳祺便與華為在車機系統展開“試水”。在今年2月24日,廣汽推出了攜帶華為車機系統的傳祺M8宗師先鋒版。

據悉,與廣汽傳祺一同加入鴻蒙生態的還有嵐圖汽車、零跑汽車、凱翼汽車。據了解,華為將與上述四個汽車品牌共同基于HarmonyOS NEXT鴻蒙星河版啟動App的鴻蒙原生應用開發。

智選車的“翻身仗”

華為與北汽藍谷合作的“第三界”首款車型“享界S9”,近日正式在工信部名單中露面。而“第四界”——華為與江淮汽車合作品牌首款車型,近期也在一份規劃中被“劇透”。有消息稱,“第四界”將定名為“傲界”。

至此,華為已經形成了問界、智界、享界以及傲界這一智選車陣容,四大合作方分別為賽力斯、奇瑞、北汽藍谷以及江淮汽車。

對于智選車業務,余承東在此次論壇上也釋放了關鍵信息:“華為的資源有限,目前只打造這四個品牌的產品。”在業內看來,華為將專注于“四界”的車型打造,智選車的陣容短期或已固定。

值得一提的是,回想一年前,同樣是在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余承東當時語氣卻顯得頗為“無奈”:“華為在被制裁的情況下,國際企業很難選擇華為作為主力的智能化供應商,新勢力車企出于市值和掌控力等因素也不愿意與華為合作,一些傳統車企怕失去‘靈魂’也不會選擇華為,這也讓華為面臨挑戰。”

而在這一年內,AITO問界的“爆發”也讓余承東揚眉吐氣。今年前兩月,AITO問界已經蟬聯國內新勢力“銷冠”。其中,新款問界M7是最大“功臣”。自2023年9月上市以來,問界新M7累計大定已超14萬輛,過去6個月交付了約10萬輛,現在還有4萬輛左右尚未交付。

問界M9則在2月26日開始交付。余承東此次也透露,“問界M9上市到現在的累計訂單接近6萬輛。”

同時,他還提及智界S7和“與江淮合作的產品”。對于前者,余承東表示,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界S7因為芯片缺貨和工廠搬遷,耽誤了上市和量產,預計從4月份開始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而對于后者,余承東稱,明年將推出與江淮合作的產品,最高將賣到100萬元。

“智選車已經扭虧為盈”

在此次論壇中,余承東還針對華為車BU的盈利狀況,對外釋放預期。

“過去幾年,車BU每年虧100億元,后來虧80億元,去年虧了60億元。”余承東在會上直言。

華為曾在業績報告中披露,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6億元),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的規模。

2022年,華為在汽車業務相關的研發支出超103億元,業務間接涉及人員超萬人。但在這一年,華為在汽車業務上的營收卻只有20.77億元。

華為2023上半年財報也顯示,作為第五大板塊的車BU業務收入為10億元(約占總營收的0.3%),是華為目前唯一虧損的板塊。

“30萬元以上的車需要品牌支持,才能夠實現盈利。通過智選車助力主機廠一起把中高端產品賣好,華為車BU就能夠實現商業閉環,獲得好的收入和利潤,走向扭虧為盈。” 余承東在會上表示。

他在會上透露,今年前3個月,華為智選車業務已經實現了扭虧為盈,車BU接近扭虧為盈的邊緣,預計4月份以后能夠實現扭虧為盈,形成良性正向發展。

而此前,余承東曾表態稱車BU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如此看來,當前情況明顯好于他此前的預期。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電動汽車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