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的發展紅利依然豐厚
又到了年報時節,很多半導體上市企業財報數據不那么亮麗,非上市公司的困難更多。連番制裁加上經濟下行,中國半導體似乎進入艱難模式。或許有人要問,中國半導體的發展紅利還在不在?當人們遇到困難時,往往對自己的優勢過于熟悉而熟視無睹,而把突如其來的困難夸大。此時需要探出頭來巡視四周,因為橫向比較來看,中國半導體的比較優勢依然非常突出。
主場優勢
春節前夕,國內某知名醫藥技術代工企業被一美國議員提議制裁,公司股票連續大跌,一周內損失700億元市值。幸好這僅僅是個提議,一旦真的提出制裁議案并獲得通過,這家公司以及整個醫藥技術代工行業的基本面將徹底改寫。因為這個行業整體嚴重依賴海外市場,僅這家行業龍頭70%的營收就來自美國市場。
看到如此慘狀,不由得不讓人想到半導體行業,中國半導體企業遭受的制裁比這更殘酷也更頻繁,但為什么整個產業一直平穩運轉,也沒有哪個公司因為制裁而損失如此之大?答案很簡單,因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坐擁主場優勢。首先中國半導體市場長期以來穩居全球第一。即便是經濟下行,疊加去中化,中國半導體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2023年中國市場的全球占比依然達到65.6%,全球第一的超然市場地位不可動搖。中國巨大的半導體市場,讓中國半導體企業具有強大的自生能力,也自然具有足夠的抗打擊能力。使得美國的制裁方案一改再改,不停打補丁,可以說只要全球市場第一的地位不變,任何制裁都是徒勞的。第二,本土應用豐富,市場富有層次,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了無窮的發展動力。以前手機與PC是中國半導體的主要動力,但隨著技術成熟,經濟下行,人們換機的頻次大幅放緩。幸好中國市場產品線豐富,汽車電子、工業電子高速增長。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量將從2022年705.8萬輛增長到940萬輛,年產量大增33%;2023年中國光伏電池總產量增長到567.0GW,增速高達65%。而且在10月份之后,隨著華為手機的發售,手機芯片市場也開始反彈。第三,本土市場韌勁十足,有足夠空間來平衡宏觀經濟波動。去年底有些宏觀經濟數據不甚理想,但一月份財新中國制造業PMI連續3個月位于擴張區間,意味著經濟走出向上態勢。1月24日貝恩公司發布中國市場奢侈品預增的報告,2023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同比增長12%,貝恩公司認為中國奢侈品消費的基本面依然強勁,預計2024年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將取得中等個位數增長,中國內地奢侈品消費者將進入后疫情時期的穩增長階段。奢侈品消費是消費景氣度的風向標,這個數據代表著中高端消費者消費意愿的復蘇。芯謀研究預測,2024年中國大陸芯片銷售收入將增長12%,達到614億美元。從中國應用市場看,2024年中國各應用市場營收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汽車相關芯片與光伏電池相關的芯片需求強勁,將整體帶動2024年中國半導體市場預增。綜合以上幾點來看,中國市場為中國半導體提供了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中國高科技行業都遭受制裁壓力,芯片、電動車、生物醫藥、光伏等無一不承受壓力,但是論及本土市場規模和全球市場占比,沒有一個行業具有半導體這般優越條件。以風光無限的電動車為例,2023年中國電動車市場為2400億美元,而2023年中國半導體市場則為3496億美元左右;而生物醫藥等行業在市場規模和全球占比,以及全球價值體系中的地位,就更沒有辦法與半導體產業相比。尤其要注意的是,2023年的中國半導體市場是經受了長期制裁和去中化之后的市場,該出走的企業已經出走得差不多了,該轉移的需求也基本轉移了,剩下基本是堅定深耕中國的需求。這是長期錨定中國的力量,也是中國半導體長期成長的堅實基礎。
生態優勢
近幾年美國、歐洲在掌握產業控制權的情況下,拿出各自的《芯片法案》試圖重振半導體雄風,但都進展不大。究其原因,是其產業生態不利于發展半導體。首先是資金遲遲不能到位,由于美國發展半導體成本過高,美國政府效率不高,芯片法案推出進入第三個年頭,才在2月20日拿出第一筆資金的初步意向;其次是本土人才儲備不足,臺積電在建廠時遇到本土人才問題,試圖從臺灣調人又遇到當地就業崗位流失的擔憂。即使這些問題都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克服,更重要的還有產業配套不足、應用市場有限這些根本性的問題。這些難題互為因果,循環加強,導致歐美國家的半導體產能建設步履維艱。與此同時,飽受制裁之苦的中國半導體的產能建設卻以另一種極端——內卷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只證明了一個現實,中國半導體產業生態有巨大優勢。首先,盡管目前部分企業融資變難,但全產業整體來說資金充沛。在產業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半導體從中央主導,進入地方主導,撬動民間資金高達6500億元。此后更是通過科創板等金融工具,實現了產業投入與退出的閉環,調動了持續不斷的資金進入半導體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第二,中國在科技領域擁有龐大的人才儲備,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不斷培養出數目眾多的集成電路工程師和科學家,為半導體產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盡管缺乏高端人才,但數量龐大的中低端人才假以時日一定能夠培養出足夠的高端人才。而歐美自知人才儲備不足,剛剛著手在高校增開相關課程;此外,中國大陸有足夠多的優秀產業工人維持產線正常運轉,這也是西方稀缺的人力資源。第三,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日趨完整,降低了整個產業的系統成本。中國半導體涵蓋了從芯片設計到芯片制造、封裝測試等各個環節,這種完整的產業鏈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正因為產業鏈的完備,大幅降低了單個企業的運營成本,這也是中國半導體創新創業活躍的根本原因。第四,中國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開放的產業生態,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加速了自身產業的發展步伐。巨大的市場和完備的配套,在美國制裁之下依然吸引了優秀的國際企業在中國本土建廠,有些國際企業來自中國的營收反而在制裁之后成為公司業績的主要支柱。從以上幾點來看,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生態獨步天下。這既是近些年的產業政策發揮作用,更有中國人幾十年辛苦發展制造業打下的堅實基礎。這種長期形成的生態優勢不可能因為制裁就被打垮。最近大摩發布一份報告認為:中國作為全球制造商的關鍵作用不太可能減弱。盡管逆全球化和去中化被視為中國制造的巨大風險,但中國在制造業中的角色仍然完好無損。因為大部分走出去的企業流入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國家,實際是中國制造商主動延長了自己的供應鏈而已。
結語
相比其它行業、其它地區,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紅利非常明顯。即便產業暫時遇到困難,也是因為特殊時期的特殊原因所致。全球秩序劇烈調整,這些額外因素必然投射到產業中,尤其對高度全球化的半導體產業造成很多困難。放眼全世界,現階段除了極少數明星企業,大多數科技公司都在艱難地爬坡,產能關停、業績暴雷、大幅裁員的優秀國際公司不在少數。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半導體遇到波折是很正常的事。當中國半導體快速成長之后,之前那種全球資源富集,中外逢源的理想狀態必然難以為繼。好在當那些好得近乎“非分”的機會流失之后,中國半導體產業賴以發展的主干保留了下來,中國依然保有超過一半的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中國半導體的產業生態依然生機勃勃。這幾年來高度承壓的中國半導體已經展現了自己的能量,以卡脖子的半導體設備來看:2023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達到創紀錄的342億美元,增長8%,全球占比達到30.3%。芯謀研究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375億美元,增長9.6%。未來2-3年零部件產業將迎來高速高質量發展,由點及面逐漸完善,并對設備環節形成全面有效支撐。風物長宜放眼量,產業發展到最后比拼的還是誰的市場更大,誰的生態更有活力,而不是誰的制裁工具更多。那些被中國半導體產業習以為常的,別人卻求之不得的獨特優勢,終將讓中國半導體擁有光明的未來。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