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誰是U盤的真正發明者?

誰是U盤的真正發明者?

發布人:12345zhi 時間:2023-06-15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誰是U盤的真正發明者?

2000年,在德國的一個交易會上,一家名為Trek 2000的新加坡小公司展示了一種封裝在塑料外殼中、可連接到通用串行總線(USB)接口的固態存儲芯片。這個小裝置大約有一包口香糖那么大,可存儲8兆字節(MB)的數據,不需要外部電源,連接時可直接從計算機獲取電源。它被稱為ThumbDrive。 這款設備現在有很多名字,比如U盤、閃存盤、記憶棒和拇指存儲器等,它改變了計算機文件的存儲和傳輸方式。今天,全世界都對它耳熟能詳。

U盤一炮而紅,幾小時內就獲得了幾百筆樣品訂單。當年晚些時候,Trek 2000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并在2000年4月到7月這4個月內生產銷售了超過10萬個自有品牌的ThumbDrive。

在U盤問世之前,計算機用戶使用軟盤存儲和傳輸文件。軟盤由IBM于20世紀60年代發明,最初的8英寸以及后來的5.25英寸和3.5英寸軟盤取代了盒式磁帶,成為最實用的便攜式存儲介質。軟盤存儲容量較小,即使是雙面雙密度軟盤也只能存儲1.44 MB的數據。

20世紀90年代,隨著文件和軟件大小的增加,計算機公司開始尋找替代方案。20世紀80年代末,個人計算機開始配置CD-ROM驅動器,但這些驅動器最初只能從預先錄制的數據盤中讀取數據,不能存儲用戶生成的數據。1994年推出的艾美加Zip Drive被稱為“超級軟盤”(superfloppy)驅動器,可以存儲高達750MB的數據,并且是可寫入的,但它從未得到廣泛普及,部分原因是受到了來自更便宜、更高容量的硬盤驅動器的競爭。

計算機用戶迫切需要一種價格低、容量大、可靠的便攜存儲設備。U盤具備所有這些品質,甚至更多。它小到可以放在衣服前面的口袋里或者掛在鑰匙鏈上,而且很耐用,放在抽屜或手提包里與其他物品摩擦也不會損壞。憑借這些優勢,它終結了軟盤時代。

但是Trek 2000并沒有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U盤的發明者也就是Trek 2000的首席執行官亨尼?泰恩(Henn Tan)也沒有像羅伯特?諾伊斯、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或史蒂夫?喬布斯等硬件先鋒人物那樣出名。即使在泰恩的家鄉新加坡,也很少有人知道他或Trek 2000。

圖片

為什么會這樣?IBM、TEAC、東芝以及威寶等許多主流公司都為自己的U盤設備獲得了Trek的技術授權;還有許多公司未經許可或確認,就抄襲了泰恩的發明。

U盤的故事揭示了在硅時代有關創新的許多東西。很少能把數字技術的發明歸功于一個人或一家公司。相反,它們往往源于個人和公司在合作或競爭中所結成的緊密網絡,并逐漸取得進展。創新的漸進性質意味著控制新想法的傳播、制造和進一步發展是幾乎不可能的。

因此,U盤的起源出現重疊和相互競爭也就不足為奇了。

1999年4月,以色列M-Systems公司提交了一份名為“基于通用串行總線的PC閃存架構”的專利申請。2000年11月,該專利授予了阿米?爾班(Amir Ban)、多夫?莫蘭(Dov Moran)和奧龍?奧格丹(Oron Ogdan)。2000年,IBM開始在美國銷售M-Systems的8MB存儲設備,名字不太好記,叫DiskOnKey。根據IBM員工西蒙?施穆利(Shimon Shmueli)在2000年撰寫的一份內部機密報告,IBM對該設備某一方面的發明有自己的權利主張。另外,馬來西亞和中國的發明者也聲稱是自己首先發明了U盤。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各項要素都已經成熟。1995年,閃存變得便宜和耐用,可供消費者使用。萬維網上的數據流(包括軟件和音樂)在爆炸式增長,增加了對便攜式數據存儲的需求。

回想起來,當既有技術推動又有消費者拉動時,一項發明似乎不可避免。上述所有發明者肯定可以獨立設計出這款基本相同的設備。但在許多發明故事中,沒有一個像新加坡泰恩的故事那樣清晰描繪出U盤的起源,或者對U盤的傳播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泰恩在六個兄弟中排行老三,出生并成長在新加坡芽籠附近的一個村子里。他的父母為了生計努力工作,經常留下泰恩和他的兄弟們在街上獨自游蕩。

根據《海峽時報》2001年的一篇文章,泰恩是家里第一個上高中的,很快他加入了一群叛逆的孩子群體,逃學在路邊飲料攤閑逛,穿著“蓬亂刺繡的牛仔服,喝著咖啡、抽著煙,甩著長發,談論搖滾樂和人權”。高三那年,他因逃學被鞭笞,這將他打醒了。之后,泰恩開始專心學習,并完成了O-level考試。1973年,他去服兵役,成為憲兵教練。兩年后退役,在一家德國跨國公司找到了一份機械師的工作。

這種職業在當時并不罕見。20世紀60年代末,新加坡啟動工業化速成計劃,鼓勵跨國公司,尤其是電子和半導體等高技術領域的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廠。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仙童半導體、通用電氣、惠普和德州儀器等公司都在新加坡建立制造工廠。日本松下和日本電氣公司(NEC)也分別于1973年和1977年加入其中。

泰恩省吃儉用,攢錢去學開車。一拿到駕照,NEC的半導體部門就聘請他擔任銷售主管。3年后的1980年,他跳槽到三洋擔任區域銷售經理。在接下來的15年里,他晉升為銷售總監,積累了豐富的電子行業經驗,以及一系列的供應商和客戶人脈。

1995年,泰恩從三洋辭職,以不到1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Trek 2000,一家位于他的老家芽籠附近的家族式小型電子元件貿易公司。他計劃開發產品,授權或銷售給一家或多家在新加坡的大型跨國公司。

與此同時,全球計算機設備的銷量迅速攀升。雖然個人計算機和各種便攜式計算機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但蘋果和IBM分別在1991年和1992年才發布了旗艦筆記本電腦。隨著筆記本電腦的普及,對顯示器、調制解調器、打印機、鍵盤、鼠標、圖形適配器、硬盤、CD-ROM驅動器和軟盤驅動器等外圍設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1995年至2000年的互聯網繁榮進一步增加了對個人計算機設備的需求。

許多電子產品以及芯片都是在亞洲代工生產的,包括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泰國、新加坡等。蘋果、戴爾等公司將自己設計的產品進行外包,由原始設備制造商生產制造。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新加坡已成為一個重要的電子制造中心,包括硬盤驅動器和半導體晶圓。新加坡建立了一個具有設計和生產專業特長、具有市場規模并不斷發展的電子生態系統。

但這一切并沒有為泰恩鋪就一條輕松的道路。他在三洋的許多老熟人不會和Trek 2000這樣的無名公司做生意。有才華的工程師也不愿意為一家似乎沒有長期就業保障的公司工作。但泰恩依然堅持不懈,兩年后的1998年,他取得了重大突破:東芝電子新加坡公司指定Trek 2000為官方設計公司,根據協議,Trek 2000設計和制造的產品以東芝品牌銷售。

特別的是,東芝想要一款MP3播放器,這是一種小巧便攜的固態設備,可以通過USB插頭從電腦復制音樂文件,然后播放音樂。雖然2001年蘋果公司的iPod使這類設備風靡全球,但在此之前,許多不同質量的MP3播放器已經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上市。

作為率先提出閃存理念的公司,東芝制造用于個人計算機、筆記本電腦和數碼相機的存儲芯片。東芝還生產便攜式收音機和手提錄音機。因此,它想要加入MP3播放器的競爭并不奇怪。

但是,根據《海峽時報》2005年的一篇文章,泰恩推斷“公司如果只制造播放器,賺不了多少錢”。泰恩認為,除音樂播放功能外,這款設備還要具備更多用途,不僅可以處理MP3文件,還可以處理文本、電子表格、圖像等任何類型的計算機文件。許多公司已經在銷售音樂播放器,而一款便宜、通過USB驅動的多用途存儲設備可能會有更大的市場,泰恩猜想他可能是第一個開發它的人。

泰恩確實給了東芝它想要的音樂播放器。但他也讓工程師們開始研發一種沒有播放器的音樂播放器,那就是U盤。

圖片

開發出一款可用的產品并非易事。驅動器不僅要組合恰當的硬件,還要專門設計固件,實現固態存儲器與各種計算機操作系統的交互。

然而,帶有閃存和USB接口的U盤算不上一個完全新穎的發明。閃存不是泰恩發明的,而是東芝工程師藤尾增岡在1980年發明的。泰恩也沒有發明USB接口,USB接口早在1996年就出現了。U盤的新穎之處在于其將USB與閃存、控制器和恰當的固件結合在一起,全部封裝在一個塑料外殼中,制成了一種可銷售的消費產品。

此時的內外部環境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何在此時此地發明出了U盤:泰恩在NEC和三洋的工作經歷,Trek 2000與東芝的合同,以及Trek工程師在新加坡其他公司實習期間建立的人際關系都是重要因素。然而,這些因素同樣也使發明難以控制。一旦U盤的想法被曝光,許多電子公司將立即著手制造自己的版本。早在2000年,也就是Trek 2000在德國技術博覽會推出這款設備之前的一個月,泰恩就為他的發明申請了專利,但一項正在申請的專利作用有限。

圖片

除了M-Systems和IBM聲稱自己發明了U盤之外,最大的較量來自朗科科技公司,該公司也聲稱發明了U盤。朗科的成曉華和鄧國順曾在Trek 2000工作過,見過一些與閃存相關的開發板。1999年,他們回到中國深圳成立了朗科。

朗科和Trek 2000后來達成了一項協議,根據該協議,Trek 2000將支付朗科的部分研發費用,而Trek 2000將獲得在中國境外制造和分銷相關產品的權利。此后,朗科尋求并獲得了一項關于U盤的中國專利。

圖片

隨后,世界各地的電子產品盜版者盯上了U盤。泰恩與他們進行了艱苦的斗爭,有時能取得勝利。如果Trek 2000是一家擁有更多資源和專利經驗更豐富的大公司,結局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事實是,Trek 2000的專利基礎相對薄弱。

泰恩從2002年開始在新加坡起訴一些公司(包括Electec、FE Global Electronics、M-Systems和Ritronics Components等)專利侵權。經過幾年的法庭訴訟、花費了數十萬美元的法律費用后,Trek 2000贏得了這場官司,說服法官承認它設計的ThumbDrive是第一款無需接線便可直接插入計算機的設備。然而,英國的一家上訴法庭并未采信這一說法,2008年Trek 2000在那里失去了它的專利權。泰恩還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其他公司提出過索賠,包括怡敏信、IronKey、Patriot和Verbatim,但并未取得收效。即使是新加坡法庭的裁決也僅是道德上的勝利。到了2009年,在沒有Trek 2000許可的情況下,已經有無數家公司生產了數百萬個U盤。

泰恩在2005年接受《海峽時報》采訪時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克隆是了不起的。在商界,尤其是在亞洲,只要有利潤,人們就會去做。”泰恩推斷說,如果有人抄襲你,“這意味著你的想法一定很好,所以你應該盡快充分利用它。”

最終,泰恩和Trek 2000將注意力轉向了新產品,每一款都較前一版都略有改進。2010年,Trek 2000開發出另一款開創性的設備:FluDrive,又叫FluCard。這款改進版的U盤可以在設備間或向云端無線傳輸數據。雖然泰恩依然試圖用專利來保護他的發明,但也欣然接受一條新的道路:通過不斷創新來取得成功。

FluCard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雖然沒有被廣泛作為獨立設備,但它的Wi-Fi連接能力使其適用于相機和玩具等消費電子設備。2014年,Trek 2000與理光和美泰中國簽署協議,許可其使用FluCard的設計。

Trek 2000還試圖進入新市場,如物聯網、云技術,以及醫療和可穿戴設備,但取得的成功有限。

Trek 2000從授權ThumbDrive和FluCard獲得的收入不足以保持盈利。但2006年,泰恩和他的首席財務官不僅不承認公司糟糕的經營狀況,反而開始偽造Trek賬目,欺騙審計人員和股東。2015年,在安永財務審計師披露這些不法行為后,泰恩辭去了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的職務,并在2022年8月承認偽造賬目。截至撰稿時,泰恩還在新加坡的監獄里。他的兒子韋恩?泰恩(Wayne Tan)繼續擔任Trek 2000副主席。

與此同時,U盤依然存在。雖然我們大多數人傳輸文件都是通過互聯網(或者作為電子郵件附件,或者通過Google Drive和Dropbox等服務)進行的,但U盤(現在的容量以太字節計)仍然是人們口袋里攜帶數據的便捷設備。

它們被用來從一臺計算機向另一臺計算機快速傳輸文件、在會議上分發新聞資料、鎖定和解鎖計算機、攜帶在共享計算機上運行的應用程序、備份旅行文件,甚至有時用來存儲音樂。它們也被用于不法目的,竊取文件或將惡意軟件插入目標計算機。它們在安全傳送加密數據方面特別有用,這些數據太敏感,不能通過互聯網發送。

根據Vantage Market Research的數據,2021年,所有U盤制造商的全球銷售額超過了70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超過100億美元。

我們通常將發明者視為英雄,他們勇敢地探索無人抵達的地方。但是泰恩的故事并沒有那么簡單。

泰恩的確應該在消費電子產品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在沒有見過的情況下,首次構思了這款設備,并制成可用、可大量生產和廣泛傳播的設備,無論是有意授權傳播,還是抄襲無意傳播。但是,發明U盤的全部功勞實際上更多地歸功于環境,比如當時流行的觀念以及客戶和供應商網絡,而不是個人。

此外,泰恩的故事結局表明,說他是英雄,不如說他是個反英雄。我們往往欽佩發明家的堅韌和毅力。在泰恩的故事中,這些品質卻導致了他的毀滅。他決心為U盤贏得道德和財務上的榮譽,為了使公司和自己獲得成功,泰恩費盡心機,甚至違反法律。U盤讓人感慨,發明背后的故事是多么的復雜。

作者:Hallam Stevens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