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遇冷、裁員不斷,卻是國內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01
需求下滑,裁員不斷
今年的半導體行業,一如頻頻爆冷的卡塔爾世界杯,令人難以預料。
誰能想到,去年此時半導體巨頭們的收入、利潤尚在節節攀升,股價更是屢創記錄。轉眼到了今年,作為電子行業的核心區,半導體業的“裁員潮”卻滾滾而來,巨頭也不得不勒緊腰帶過日子。
比如芯片制造商英特爾,由于全球PC業務需求萎靡,英特爾的主業遭到重挫。據悉,英特爾第三季度收入同比下滑20%,凈利潤更是暴跌85%,宣布預計三年內最高削減130億美元成本,約合人民幣940億元,并決定進行大規模裁員,涉及人數或至上千人。

而其老對手AMD也笑不出來,季度財報未達預期,因需求下滑加大了控制運營費用的力度,同時收縮招聘。
再比如,常規芯片的頂級制造商——晶圓代工大廠格芯在衰退的經濟環境中亦難以樂觀,計劃控制成本將后續每年的運營費用降低2億美元,近日也宣布開始裁員,并已凍結招聘。
可以說,隨著全球經濟衰退蔓延,芯片巨頭都迎來了凜冽“寒冬”,從AMD到三星,從希捷到Arm,裁員或縮招成了大廠們削減成本的手段之一。
但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巨頭裁員,對于國內半導體企業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當美國芯片設計廠商 Marvell在中國區裁員近千人時,求賢若渴的中國同行們立馬圍觀上去,并遞出了橄欖枝。
你可能難以相信,作為“熱門領域”的電子行業,裁員是一種痛苦,招人更是難上加難。

▲2021中國國際半導體展
02
國內電子業:挑戰即機遇
人才難找,已成為電子行業的共識。尤其近幾年,集成電路行業的“搶人大戰”長期持續。看看下面這組數據——
11月2日,人社部發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其中可以看出電子信息產業缺工情況較為突出,如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半導體芯片制造工、電子儀器與電子測量工程技術人員、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集成電路裝調工、電子材料工程技術人員、印制電路制作工等職業都位于缺工排行之列。

▲2022第三季度全國最缺工100個職業(部分)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預計,到2023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為76.65萬人左右,人才缺口約為22萬人。
但專家估算,根據這幾年連續發布的《中國集成產業人才白皮書》,以及全國定點監測城市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出具的數據,算上產業技術工人,以及各個產業鏈上游原材料領域,以及制造芯片的設備領域,芯片人才的缺口絕對大于30萬人。
電子行業人才缺口超過二分之一了。而從我國現有人才結構來看,有經驗的專業人才仍不足,尤其是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技術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較少,對我們電子人而言,這是非常好的行業發展紅利。
與此同時,企業們也應做好迎接曙光的準備。
回顧近幾年的“芯片制裁”事件,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為遏制中國高科技發展,針對性“使絆子”可謂不遺余力——
2018年中興被“封殺”,美政府在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自2019年至今,華為公司經歷了4輪制裁;2020年中芯國際被美列入實體清單,10nm及以下制程發展被嚴重限制……

▲ 2021年4月美國總統拜登講話時手拿晶圓
今年8月,美國通過《2022芯片與科技法案》,規定未來十年中,禁止美企到中國大陸投資先進制程技術。從實體清單到出口管制,在美方的步步緊逼下,我國電子產業發展正在經歷一段尤為艱難的時刻。
但是,我們不必悲觀,反而應化挑戰為機遇。
03
企業與從業者如何乘風破浪?
熟悉新中國工業獨立自主的歷史,就能從中總結出一個規律:越是被“卡脖子”卡到無路可退,越是會凝聚團結,迸發出絕地反擊的力量,涅槃重生。
2022年11月,光大證券首席分析師楊紹輝在分享《半導體設備國產化進展及未來突破點》報告時指出,“中美科技在競爭與合作中發展,半導體國產化需求長期趨勢未變,進口替代正在進行。國內半導體供應鏈已從高度依賴國際廠商,轉向國內外均衡發展,部分關鍵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實現零的突破,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其國產化率提升至如今的20%—40%”。
簡而言之,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在發生重大的轉變。外部不確定性增加,“國產替代”將成為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主線。與之相關的5G在我國大規模商用,萬物互聯的物聯網、AI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逐步成熟,我國半導體行業的春天已不遠,因此企業正在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

▲2020年—2030年十年間國內5G經濟產出預估。(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中商產業研究院)
那么,企業與個人如何在這場奮進的國產替代浪潮中更好的發揮作用?如何搭建起溝通橋梁,讓資源對接變得更簡單,助力于我國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替代、促成我國半導體產業的華麗蛻變?
一方面,倚重國家的扶持與推動。
2022年4月,26年來首次修訂的《職教法》進一步強調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學校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
11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工程院、全國工商聯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規劃到2025年,累計不少于500所職業院校、1000家企業參加項目實施,累計培養不少于20萬名現場工程師。
事實上,近兩年來諸如此類的扶持消息不斷,可見國家對電子產業人才儲備與培養的重視。
而另一方面,企業與個人也亟需借力電子產業相關服務平臺來實現資源共享、品牌增效、個人價值傳播等需求,共同促進行業發展。
電巢作為電子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在產業發展浪潮中正承擔了此功用。
電巢已與超5000家企業建立合作,擁有200+專家資源及200萬知識庫等,今年我們上線了「電巢號」,基于行業用戶需求為電子產業鏈所有企業與個人打造了更全面的學習、工作、認證平臺,致力于讓知識被看見、獲認可、有價值。同時利用大數據精準分發、共享機制實現數字化營銷,賦能企業及個人沉淀數字化資產,提升品牌價值及影響力。
在「電巢號」上,企業與專家人才,通過內容創作、一鍵多平臺分發,輻射給全平臺200W+累計用戶,從而實現知識的最大化效用、優質資源的精準對接。電子產業鏈企業與專業人才的強強聯合,因此又多了一種可靠的路徑。
21世紀,最關鍵的就是人才。從被卡脖子,到逆風翻盤,中國航天完成了彎道超車。國內集成電路產業也將成為下一個樣板。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