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說實話:在美國建半導體廠不可能會成功
張忠謀昨天(10月26日)晚上應邀出席臺灣地區玉山科技 20 周年慶祝大會暨論壇,演講「經營人的學習與成長」。臺下聽講的半導體業者關心張忠謀對美國積極推動半導體在美國本土制造與英特爾(Intel)有意擴大投資的看法。張忠謀說,美國過去半導體制造市占率曾達42%,目前降至17%,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半導體在地制造,希望讓半導體制造市占率回升。他認為,美國供應鏈不完整,且生產成本高,美國半導體在地制造不可能會成功。至于英特爾積極鼓吹美國政府補貼以美國為總部的半導體廠,張忠謀表示,英特爾的動機是瞄準美國政府的補貼,只是這對亞洲,甚至是全世界的半導體廠都是挑戰。對于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張忠謀說,臺灣地區的半導體非常有競爭力,不過營運要在臺灣地區而不是在美國。附:張忠謀《經營人的學習與成長》演講部分內容:
在此次演講中,張忠謀大談自己的「經營人的學習與成長」,演講簡報中秀出他于1998年為臺積電唯一手寫的發展策略,評估方法數十條,「30多年了,現在可以講了」,并強調,在數十條經營策略中唯一「不做」的是”低價”策略。
演講中談到從他念MIT大學時講起,拿到父親贈與的人生第一份股****,是50股的IBM股****,自此引起他對企業股價、PERATIO的研究。90年代張忠謀離開德州儀器公司,從美國返臺加入工研院、爾后在工研院長期間創辦臺積電。
他在演講中說,臺積電的商業模式很多人不知道,商業模式是以「客戶是誰」為定,不是「產品是什么」為定,臺積電的商業模式是半導體制造服務,客戶是「別的半導體公司」,這些都是在歐美市場,客戶要的是真正的技術支援和進步,做生意沒有在談關系、面子,因此他最常做的事情是到歐美各地拜訪客戶,唯有接近市場、保持和客戶互動,才能做好生意。
張忠謀也強調,他從美國來中國臺灣時,并沒有帶班底,德儀的老同事認為這樣很難做事,但實際上他不需要班底,中國臺灣在制造生產方面的良率優勢,讓他能向國際客戶交代,臺積電因技術導向的客制化產品很有競爭力,因此能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由于臺積電正在美國設廠,也有日本和德國的新計劃,參與晚宴的科技業者向張忠謀提問,臺、美半導體的競爭力后續發展。他表示,過去在他的年代,美國人能來臺灣地區創業、臺灣人要跨國管理是不可能的,而如今的局面是,英特爾經理人管理亞利桑那州廠,臺灣經理人無法赴美做到那個境界,歐美會是臺灣半導體的市場,制造生產上,臺灣地區經理人在臺灣地區營運會較有競爭力。
張忠謀指出,自己的33~52歲的黃金時代都給了德州儀器,學到了很重要的事:企業CEO最好還是技術出身好,是技術出身的經營者要常常去看客戶,知道市場的變化,更要會懂得訂價。英特爾最近也發現了,現在的CEO 是技術人員,就敢出來向美國政府游說爭取20億美元的經費,在美國境內設半導體廠,想要爭取世界地位。
張忠謀舉出英特爾新CEO帕特·基爾辛格(Pat Gelsinger)為例,帕特·基爾辛格 說前幾任CEO都不是技術出身,使英特爾沒辦法更加發展很嚴厲,一樣是技術出身的張忠謀認同這說法。帕特·基爾辛格雖然沒有讀大學卻是技術出身,且18~48 歲都在英特爾工作,他另一個專長也讓張忠謀很賞識,就是有說服力的簡報。還在VMware 任職時帕特·基爾辛格曾拜訪張忠謀,當時要他介紹VMware 這家公司,帕特·基爾辛格在30 分內就清楚說完,且很有說服力,讓張忠謀留下深刻印象,顯見有說服力的簡報幫企業經營人大加分。
張忠謀還認為,經營人要學習與應用的基本要件,包括:技術,商品與客制品,行銷,市場及市場學,會計,訂價,有說服力的簡報,聆聽,包容,領導,策略,策略雖然是最后一項,但他用紅字作為強調,突顯企業經營者要對策略特別重視。
來源:EETOP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電子管相關文章:電子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