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碩學制“2改3”,“研味兒”濃了嗎?網友:多幫導師打1年“工”!
專業碩士學制由2年改為3年。日前,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河海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高校的諸多專業被曝出即將或已將專碩學制延長至3年。
“要晚一年才能畢業”“還要多交一年學費”“要多幫導師打一年‘工’”“增加一年,能改變專碩與學碩同質化培養的問題嗎?”……學制的變化迅速在專業碩士群體中引起了熱議。
部分高校專碩學制由2年改為3年原因何在?這一變化是否真的如有些學生所慮,利少弊多?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相關高教人士和專碩生。
反復變化的背后
第一年理論課學習,之后是3~6個月的企業實踐,留給畢業設計的時間通常只有半年,其間還要做實驗、驗證數據等,東部某高校化學專業碩士魏華感到時間非常緊湊。
如此“速成”的節奏,讓魏華在做畢業設計、找工作的時候明顯“底氣不足”。
去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實習,是他在沒去實習前的糾結。最終,他在師兄的建議下,去了大企業,因為大企業經歷更能為求職“加分”。
去了大企業實習后,魏華糾結于實習的含金量。“導師交代,問題從實踐中來,要在實踐中尋找論文選題”。但由于時間短,大企業中實習生的選擇性小,干活兒的意味更濃,“往往還沒有深入發現問題,實習期限就到了”,之后如何根據問題做論文,卻成為不小的難題。
即便一切順利,時間可能仍然不夠用。外審專家多是學術型教授,未必會輕易接受以產品設計報告、設計圖紙、軟件或程序代碼為主體的畢業設計,專碩也不敢輕易突破專家的“標準”,這就導致他們不得不按學碩的路子完成論文,流程被拉長,從而需要延長學制。
回溯歷史,專碩的學制可謂經歷了“歷史的輪回”。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開始發展專碩時,多數專業的學制就是3年。
直到本世紀初,為了與國際上專碩以及產業發展接軌,才逐漸改為了2年。而近年來,部分高校或部分專業又將專碩學制改為了2.5年至3年。
“反復變化的背后,反映的是時代發展的新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對專碩的數量、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浙江大學北京研究院副院長林成華指出。
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后,許多領導、專家都提出研究生培養要更注重質量,要更有研味兒。
“研味兒就是研究生身上要能體現出研究的特質,這就要求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的理論更扎實、實踐更豐富。”福州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常凱說。
在研究生培養強調“高質量建設”“同質等位”的當下,“研究生擴招不能重蹈過去擴招增加數量、降低質量的覆轍,而是要靠抓質量,改變公眾對專碩認可度不高的現狀。”常熟理工學院應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顧永安告訴《中國科學報》。
而在評價上,林成華表示,隨著破“五唯”大勢所趨,“唯論文”的評價標準被打破,高校也將逐漸探索專碩畢業設計的新形式。
要盤活這一切,在部分高校眼中,第一步在于延長專碩學制。
學制調整不宜“一刀切”
學制調整究竟由誰決定?
常凱告訴《中國科學報》,專碩學制調整主要來源于學位點的內生需求。由學位點提出申請,高校根據底線原則予以審核、批準。
如專碩學制一般為2~3年,則調整后的學制不得低于2年,也不能高于3年,且不能違背上級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的具體規定。
此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采取彈性學制,如中國人民大學自2002年起將學習年限調整為2~2.5年,專碩學分修滿即可畢業,但也不能突破底線原則。
哪些專碩專業適合3年?
常凱表示,一種是課程量大的專業,如法碩(非法學),法碩教指委規定其總學分不得低于73學分,課程設置不得低于53學分,原因是所招學生本科全都是非法學專業,因此,在理論學習上應該通過更長時間來達到“厚基礎”的目的。
同樣的邏輯在其他跨專業報考較多的專業中也成立。如學前教育專業,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授辛均庚曾撰文指出,該校學前教育專業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有時高達40%,兩年時間除了基本的課程和實踐外,還要補修專業基礎課程和教學技能,非常吃力。
“學科交叉培養是大勢所趨,未來也許還會有類似法碩(非法學)這樣的明確要求跨學科報考的專業。”常凱說。
另一種則是實踐、實驗、論文周期相對較長的專業,如化學、化工、材料類專業,倘若專碩學業中后期的實驗進展不順利,論文階段就受阻,過短的專業學制設置會給師生帶來很大的壓力,不符合實事求是原則。
常凱補充道,相比較而言,人文社科類學位點目前選用2.5年學制的比較多。
在他看來,決定一個專碩學位點是否要更改學制,主要基于三點原因:教育部或者相應專業的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指委有政策變化,必須改變;調研兄弟院校,采用該專業大多數院校選用的學制,似乎更加合理;通過自身多年的培養實踐,結合用人單位、畢業生反饋等,不斷修正,作出改變學制決定。
“學制調整不宜全校專業‘一刀切’,要考慮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調整培養方案;也切忌‘一窩蜂’改制,沒有想明白為何要改就盲目跟風。”顧永安說。
借鑒海外增加學業負荷
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學制變為3年,同質化的老問題依然無法解決。正如采訪中有大學生反映,“專碩2年都沒走出實驗室,增加一年學制要多幫導師打一年工”。
增加了一年學制,究竟應該增加哪些內容?
林成華指出,要針對專碩培養方案,做與時俱進的根本性調整,包括專業課程學習、教師隊伍、課程標準、課程資料、學生學業評價等。
顧永安指出,要推動高校在專碩人才培養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方面有新突破,如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標準與行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實踐與生產實際相融合、教師隊伍與行業企業人才隊伍相融合、學位論文研究與行業企業實踐相結合。
此外,延長學制還包括促進學生的心智成長、增加社交時間。
對比國際上,專碩的學制通常為2年,但其人才培養質量卻不失水準。為何中國要通過延長學制才能保證質量?我們真正需要增加的又是什么?
林成華指出,這其中有人才培養標準差異的問題,如英國一年制的課程碩士,主要是為了找工作需要,雖在英國予以認可,但在中國的就業市場卻認可度有限。
然而,國外的短學制也為我國專碩人才培養提供了可資借鑒之處。顧永安曾去英國高校考察,發現其學制雖然只有一年,但學業強度大——每學期3至6門課,甚至晚上9點還在上課,一周3000字小論文、半個月5000字大論文。
與之相配套的是,圖書館24小時開放。該校負責人驕傲地說:“(這樣做)讓學生找不到不能完成作業或偷懶的理由。”
“更為重要的是,適度增加學生學習負荷,形成‘讓學生忙起來’的節奏,嚴格過程管理,建立起‘嚴’的機制,才能真正保證專碩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顧永安說。
“當機制成熟、整體實力提高,未來也不排除我國部分高校的專碩學制再由三改二的可能。”采訪中,專家們如是說。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