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4G的大規模普及,5G網絡標準的制定和開發也已經被提上日程。但是,擺在運營商面前的技術難題目前依然亟待解決:想要建立下載速度在10Gbps或以上的5G網絡,他們所需要的頻譜要比現在多得多。
分配給5G的頻譜量關系著這種網絡最終可以達到的速度。在此之前,外界普遍認為移動網絡只適合使用6GHz以下的頻率,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在覆蓋大范圍區域上面的表現足夠好。但是現在,解鎖6GHz至100GHz之間頻段的呼聲越來越高。
盡管6GHz-100GHz之間的頻段在至少5年之內都不會被使用在蜂窩移動網絡
- 關鍵字:
5G LTE
- 全球LTE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網絡配置以及頻譜分配如今迅猛增長,而3GPP電信標準組織也已為LTE標準分配超過40個頻段。隨著用戶數和通信量 的負荷持續加重,諸如AT&T(美)和Verizon(美)的主要電信商開始采用LTE-Advanced 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技術以提升網絡的速度和容量。3GPP現今已確定愈60種頻帶組合,其中包括頻帶內和頻帶間聚合。
正因如此,智能手機需要優化技術以適應持續增加的頻譜分配方案和載波聚合的可能性。對手機內的LTE射頻而言,這
- 關鍵字:
阻抗匹配 LTE
- Cat.9是目前業界已商用的、最領先的技術形態。而現在,這一全球最領先網絡已經來到中國。上周,廣州移動聯合Qualcomm和中興通訊宣布,三方共同合作,聯手開展4G LTE-A Cat 9三載波聚合技術試驗,此次試驗采用中興通訊提供的網絡設備,并采用內置Qualcomm 驍龍 810處理器集成X10 LTE的終端進行,可將數據傳輸帶寬擴展至目前已商用網絡的三倍,從而使下載速率實現最高三倍增長并同時實現對頻譜資源的充分利用。目前,小米Note頂配版、樂視超級手機1pro及樂Max等手機均強調其支持LTE
- 關鍵字:
Qualcomm LTE-A
- 從去年12月4日工信部發放TD-LTE牌照已經一年有余,中國移動利用自身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已經建設57萬個基站,發展超過1億用戶,建成全球最大的LTE網絡,占據了我國4G市場90%的份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TD-LTE建設進度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而在TD-LTE/LTE FDD混合組網投入了大量物力和財力。我國作為LTE標準的主要制定參與者,TD-LTE起步比較早,是我國主推的LTE標準。由于TD-LTE采用時分雙工,使用單一頻率來進行收發操作,因此TD-LTE在移動通信頻譜愈發緊張的形勢
- 關鍵字:
LTE FDD
- 聯發科看好印度支援 4G LTE 行動上網科技的智慧型手機需求,在當地電信業者 Reliance Jio Infocomm、Bharti Airtel 大舉推出 4G 行動通訊服務的帶動下,預期印度的相關產業料將大幅成長。
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16 日報導,聯發科預期,在印度電信業者的推動下,預估 2015、2016 年在印度出貨的 4,000 萬套晶片組當中,有 10%(相當于 400 萬套)是屬于 LTE 晶片組。
聯發科市場發展本部總經理 Finbarr Mo
- 關鍵字:
聯發科 LTE
- 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表示,隨著LTE技術在全球市場的快速發展,到今年年底全球LTE用戶數將達到近13.7億(2014年底為6.5億),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35億,2015-2020年復合增長率為20.8%。今年LTE基礎設施投資預計較上年增長近10%。
GSA此前提供的數據顯示,預計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LTE用戶數約為6.35億。GSA還預測,到2015年全球LTE用戶數將超過10億,并預計到2020年底這一數字將接近37億,屆時LTE用戶數將超過全球3G/WCDMA-H
- 關鍵字:
ABI LTE
- 據國外媒體報道,拉丁美洲的LTE用戶只占全球總量的很小一部分,但最近該地區的增長迅速,多家分析機構預測該地區未來五年的新增LTE連接數量將達1.8億。
4GAmericas在報告中援引市場分析機構Ovum的數據稱:2015年3月,該地區共有1600萬LTE用戶,在過去12個月中新增1300萬。
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LTE用戶總量達6.35億,較2014年第一季度大增150%,其中拉美地區只占總量的2.5%。但該地區396%的增長速度表明,這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4GAmeric
- 關鍵字:
LTE
-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11日宣布,旗下擁有的LTE、LTE-Advanced行動上網通訊技術標準關鍵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指在標準化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需用到的重要技術)已躍居全球之冠。
韓國聯合通訊社(Yonhap)報導,三星引述臺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統計指出,該公司擁有的LTE相關標準關鍵專利約占全球17%,相較之下LG電子(LG Electronics)、高通(Qualcomm)擁有的專利權占比都是14%,愛立信(Ericsson
- 關鍵字:
三星 LTE
- 導讀:LTE,就是我們常說的4G,但是LTE具體是什么呢?它的原理是什么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吧~~~
1.LTE原理--簡介
LTE,全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商業宣傳上通常被稱作4G LTE,它以OFDM/MIMO為核心的技術。LTE是應用于手機及數據卡終端的高速無線通訊標準,該標準基于舊有的GSM/EDGE和UMTS/HSPA網絡技術,并使用調制技術提升網絡容量及速度。FDD-LTE已成為當前世界上采用的國家及地區最廣泛的,終端種類最豐富的一種4G標準。
- 關鍵字:
LTE 4G LTE原理
- 在28日高通舉辦的無線技術分享會上,高通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羅杰夫詳細講解了高通在LTE載波聚合與Wi-Fi方面的最新進展,他認為“載波聚合技術將成為中國LTE的下一步”,“未來將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
羅杰夫指出,迄今為止,智能手機只能同時接入一個載波信號,當每個設備被局限于一個載波信號,網絡信息流通就會超負荷,使上傳和下載的速度受影響。載波聚合可使智能手機合并高達3個下載信號和2個上傳信號,從而使網絡更通暢,覆蓋信號更穩定。
- 關鍵字:
高通 LTE
- 對于網絡設備開發者而言,只要稍稍關注一下LTE通信的需求現狀即可對未來發展趨勢了然于胸。根據近日預測,到2018年,移動數據流量將增長11倍。在流經無線網絡的190EB數據中,將有一半以上經由LTE網絡傳輸。
為了大規模普及更為快速的LTE服務,無線服務提供商必須通過加大對回程及核心網絡基礎架構的投資,來實現更大的帶寬和更快的速度,而這也是預計2018年無線互聯設備增至100億件以上的必要條件。擴展LTE網絡會影響無線網絡設備開發的多個方面,包括以太網交換、蜂窩基站高性能處理器、改進后的回傳系統
- 關鍵字:
LTE NFV
- 現在Wi-Fi和蜂窩技術已經成為了兩大最為成功的無線技術。多年來,它們一直優勢互補,而此時它們似乎正在相互融合。人們對無線容量的要求一直很高——而現在正是促進技術融合的最佳時機。但這一切如何實現,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Wi-Fi最大的優勢在于,它是在未授權的頻譜上運行的,任何人都可以部署Wi-Fi網絡,而且能夠支持人們能想到的幾乎所有智能手持設備或物聯網設備。Wi-Fi最適合的是大容量、高密度且低移動性的室內應用。另一方面,蜂窩技術在過去幾十年里橫掃全球,打造出了一個數萬億
- 關鍵字:
Wi-Fi LTE
- 長程演進計畫(LTE)晶片商家數再減。繼博通(Broadcom)于2014年退出LTE數據機(Modem)晶片市場后,NVIDIA近日也宣布自5月起將逐漸停止其LTE行動數據機業務運作,相關技術與業務也公開求售。未來,該公司將聚焦游戲、車用及云端三大高成長應用領域,持續發揮其視覺運算核心技術的價值。
NVIDIA執行長黃仁勛表示,現今生活周遭處處可印證視覺運算的重要性,而NVIDIA在此一技術上的專業能力,將使該公司在深度學習、虛擬實境和自動駕駛汽車等領域擁有領先地位。
據了解,NVIDI
- 關鍵字:
NVIDIA LTE
- 行動裝置處理器市場競爭愈演愈烈。面對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高通、聯發科及英特爾等行動晶片大廠,無不加緊將中階及入門款方案升級至64位元架構,并支援更高傳輸速率的LTE-A規格,期以更誘人的性價比,吸引手機制造商青睞。
行動處理器發展邁入全新里程碑。今年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上,64位元與先進長程演進計畫(LTE-A)方案可說是處理器廠火力展示重點,包括高通(Qualcomm)、聯發科、英特爾(Intel)及邁威爾(Marvell)皆不約而同強打相關解決方案,不僅將促進智慧型手機加速升級至6
- 關鍵字:
英特爾 聯發科 LTE-A
- 摘要:無線數字通信已邁過3G,正在向4G和5G邁進。中國通信產業始終高舉TD標準的大旗引領潮流,并帶來本土通信芯片設計水平不斷超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手機平臺無論在工藝水平還是技術性能上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通過增加安全架構的軟件支持,更有效地加確保國產通信終端的安全性。
關鍵字:大唐集團、TDD標準、智能手機、安全芯片、LSEE技術
聯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聯芯科技”(Leadcore),是大唐電信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2008年成立于上海。聯芯科技將自己定位為
- 關鍵字:
4G 5G TDD
tdd-lte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tdd-lte!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tdd-lte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tdd-lte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