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美國Science雜志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發表了西安交通大學與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的合作論文——Reducing the stochasticity of crystal nucleation to enable sub-nanosecond memory writing(降低晶體成核隨機性以實現亞納秒數據存儲),該工作從接收到在線發表僅10天。
處于數字全球化的今天,爆炸式增長的信息對數據的存儲與傳輸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而且目前商用計算體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上最近發表了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Mark Kryder、博士生Chang Soo kim的一篇研究文章。師徒倆研究了13種非易失性存儲技術,看它們到2020年的時候能否在單位容量成本上超越機械硬盤,結果選出了兩個最有希望的候選 者:相變隨機存取存儲(PCRAM)、自旋極化隨機存取存儲(STTRAM)。
PCRAM我們偶爾會有所耳聞。它基于硫系玻璃的結晶態和非結晶態相變屬性,單元尺寸較小,而且每個單元內能保存多個比特,因此存儲密度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