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領域上演圍城 新老項目面臨考驗
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期而至,讓先前異常火熱的多晶硅市場驟然降溫:價格下降了近2/3,一些生產多晶硅的企業沒有挺得過這個“嚴冬”,或者停產或者倒閉。然而,近日,國內又有不少企業開始了多晶硅項目的建設和擴建,在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的大環境下,新進入的企業現在建線是否面臨更大的風險,那些已經在“圍城”的企業又該如何在下游減產的處境中維持生計,業內人士表示,只有提高技術含量,不斷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場轉暖的時候,迎來新一輪的希望。
市場低迷但前景光明現在進入建線成本低
針對目前很多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向縱深發展的時候依然試水光伏行業,業內人士見仁見智:光伏產業市場有很大潛力,這點毋庸置疑,等到金融危機過后,美國、歐洲的需求重新啟動后,對多晶硅的需求仍會很旺盛。
亞洲硅業(青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體虎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建設多晶硅生產線短期內風險很大,業界對太陽能終端市場什么時候能回暖說法不一。因此,新進入的企業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他同時表示,經濟低迷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材及設備價格比較低,因此建設成本也就相應低很多。基于長遠的預期,光伏產業起來后,對多晶硅的需求仍然會很大。
中電科技集團公司第48研究所副所長王俊朝告訴記者,金融危機來得比較快,致使多晶硅產業受到較大影響。光伏產業鏈上的每家企業都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計劃、投資回收期和盈虧平衡點,根據市場的變化做大幅調整。應該看到,這個產業越往長遠看越光明,那些想做事業的企業家認準這點,選在這個時候進入是有遠見的,因為在低谷時擴張,建廠成本會比較低。從去年國內新出料的五六家企業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加上自主創新,千噸級多晶硅生產技術已經被國內企業掌握,他形象地說:“千噸級這層窗戶紙已經被捅破,因此一旦達產,多晶硅的產量還是很可觀的。”
合肥陽光電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曹仁賢表示,很多新進入者,對太陽能光伏產業還不是很了解,盲目性很大,而國際市場對質量和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后來者的風險也就越來越大。現在同質化的產品太多,新進入的企業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競爭優勢,并牢牢把握這個優勢,站穩腳跟。
提升技術降低成本最重要小而全模式不提倡
多晶硅的生產,質量和成本是關鍵。因此,對于多晶硅企業,應該調整發展腳步,苦練內功,穩定系統,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應對市場變化。
王體虎表示,多晶硅產業的發展經歷了自然淘汰的過程,那些規模小,又不是閉路循環系統,技術水平低的企業會在大浪淘沙中遭到淘汰,只有這樣這個行業才能持續發展。他強調說,大的企業,必須采用現代化工藝系統,采用閉路循環系統,這樣才能降低成本,不污染環境。此外,多晶硅企業應該和下游企業結成緊密的同盟,隨時把握市場脈搏。多晶硅企業在保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不要再追求暴利,大家分享合理的利潤,一起渡過寒冬。
王俊朝強調說,對于未來的發展,多晶硅企業會更加重視技術和成本。“多晶硅價格下降近2/3,在3年之內將要降到300多元1公斤,而國內現有的成本都要在60美元左右。所以,多晶硅企業如果不提高技術,管理不到位,成本控制得不好,即使將來達產,也是要虧的,將來太陽能產業就是一分一毫的利潤。如果企業不搞技術升級,不努力提高轉換效率,那么在將來的競爭中依然會被無情地淘汰。”王俊朝表示。
曹仁賢表示,目前只有多練內功,注意企業的現金流,多存一些錢,抓緊時間訓練內功,提升績效,提升自己的關鍵指標,讓它更具有競爭力。這些工作平時要做,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更要做。
針對目前一些企業延長自己的產品線,涉足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業內專家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王俊朝認為,小而全的模式,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是可以理解的,企業幾個環節都做,哪個環節薄弱,就可以往這方面調整傾斜。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對產業發展是不利的,對企業來講也許暫時有利,但從長遠看,這會制約企業的發展。因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優勢,處在產業鏈條上的不同企業之間優勢可以互補。因此現在應該摒棄小而全的模式,努力走大而專的道路。
王體虎也認同此看法,他表示,如果同一個企業攤子鋪得太大,就會把自己的優勢削弱,所以在探索的過程中,企業不要把自己核心的競爭力丟掉。最好的辦法是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獨立經營,凸顯優勢。
產業聯盟要搭建具體操作有難度
王俊朝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該是結成產業聯盟的時候了,內需市場在近兩年應該不會啟動,但這種快速降價趨勢會使光伏發電成本更接近實用化成本——— 每千瓦時1元錢,這樣會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從而讓國家出臺一些相關的鼓勵政策。他表示,應該挑選產業鏈各個環節上一些大的領軍企業,把產業聯盟的框架搭建起來,制定行業規范,讓企業自律,這樣才能在產業急速擴大過程中,保護產業發展,這對民族產業發展是很有好處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他表示,靠一個企業或地方政府組織產業聯盟是不現實的,國家應該出面,統一規劃產業鏈布局,避免重復性投資。
大全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葛飛也表示,產業聯盟的平臺一定要搭建起來。他認為,產業聯盟可以從三方面著手:第一,技術方面的有償轉讓;第二,對于技術難題和前瞻性的課題共同研發;第三,從政策方面進行推動,有關部門出面協調,利用國內優勢,對企業進行整合。
業內不少人士對產業聯盟也表現出自己的疑慮,他們認為,雖然產業聯盟的成立對規范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具體操作起來還有難度。王體虎告訴記者,光伏產業上下游企業之間結成聯盟會更容易些。同行之間,如多晶硅企業也可以進行合作,探討降低成本訣竅,工藝上的完善,但從現實層面上看有難度,畢竟同行之間有競爭。“產業聯盟在國外是比較流行的一種做法,但在國內,可操作性比較差。即使這樣,也可以做做嘗試,僅限于上下游企業之間,但具體能起多大作用或者做到何種程度還不好說。”曹仁賢說。
江蘇中能硅業副總經濟師王再明也告訴記者,產業聯盟有必要,但有點脫離實際。技術是每一個企業的生命力,每一個企業不可能將核心技術拿出來與大家共享。成立產業聯盟,更多意義上是呼吁政府給出一些政策,對行業的發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引起政府的重視,促進產業的發展。他強調說,太陽能光伏行業才起步幾年,是新興的產業,國家應該出臺一些扶持政策,雖然在財政補貼上不會給過多的傾斜,但可以出臺其他一些政策:如降低整個行業的生產成本,多晶硅生產成本中占很大一部分是電力,現在電價很高,可以鼓勵企業建立自備電廠,完善自己的產業鏈,降低成本。又如,國家應該啟動太陽能光伏電站市場。敦煌10MW太陽能光伏并網電站項目的招標,是個很好的開始,如果試點成功,應該在其他地區大規模推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