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基地和產業園集聚示范效應顯著
——
“十一五”期間,國家把“集聚規劃優勢資源,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產業基地和產業園”作為信息產業發展目標之一,截止到目前,共認定了9個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40個產業園。
產業基地集聚效應顯著
2006年,我國9個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284.7億元,工業增加值3743.5億元,利潤總額641.2億元,出口交貨值14069.9億元,從業人員220.8萬人,分別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的60%、45.9%、46.3%、60.9%、35.2%。
1.產業集聚效應顯著,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從各個產業基地規模來看,深圳、蘇州和上海排在前三位,共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4185億元,占9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61.1%;利潤總額229.4億元,占54.6%;海外業務收入215.3億美元,占51.4%,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2.吸引大量外資,共同推動產業發展
通過積極承接國際電子信息產業區域轉移,促進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產業園進一步發展壯大。2006年,9個基地規模以上外商投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944.7億元,占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主營業務收入的51.3%;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564.8億元,占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主營業務收入的23.9%;內資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74.4億元,占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主營業務收入的24.8%。
3.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
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產業園的建設有利于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尤其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在納入統計的9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3346家企業中,大型企業達到431家,占基地企業數量的12.9%,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7602億元,占基地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的比重達到75.6%;海外業務收入352.3億美元,占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海外業務收入總額的84.1%。其中,深圳基地的華為、中興通訊,珠三角基地的TCL、康佳和創維,青島基地的海爾、海信等企業,以及福廈基地的廈華、夏新等,在我國電子信息企業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發揮了骨干和排頭兵作用。
4.研發形成示范效應,引導創新成效顯著
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匯聚了絕大部分的國家和部省級研發中心,以及眾多跨國公司研發機構,擁有一批具有較高品牌知名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在核心基礎產業發展和部分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上處于“先行者”的地位。2006年,9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投入研發資金375.2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研發資金投入的69.1%;其中政府投入4.7億元,占基地總投入的1.4%,企業已步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
擁有工程技術人才15.1萬人,管理人員11.1人,分別占基地從業人員的9.3%和6.8%。其中,本科學歷以上人才17.5萬人,占基地從業人員比重為10.8%,比全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高出1個百分點。
5.各基地專業化格局初步形成,產業鏈日趨完善
產業基地的產業基礎良好,行業配套能力強,加上政府服務意識強,政策環境良好,吸引外資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推動區域產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而且各自特色愈加明顯,像廣東東莞的臺式電腦、上海的集成電路、蘇州的筆記本和液晶顯示器都不斷呈現新的產業聚集
從行業分布情況看,在全部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企業中,電子元件制造企業最多,有360家,占基地企業總數的32.8%。其次是電子計算機制造業、電子器件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分別有企業143家、131家和117家,分別占基地企業總數的13%、11.9%和10.7%。
產業園專業化特色日益形成
1.產銷規模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20%以上
2006年,所有電子信息產業園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9547億元,工業增加值1852.1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648.9億元,利潤總額287.5億元,分別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的25%、22.7%、24.9%、20.8%;完成出口交貨值4933.1億元,占全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交貨值的21.4%;從業人員96.5萬人,占全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15.4%。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1萬人,管理人員33.8萬人,合計占54.2%。
2.新產品產值率領先全行業平均水平
電子信息產業園共實現新產品產值3852億元,新產品產值率達到47.5%,高于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10.6個百分點。
3.產業園日益形成專業化特色
經認定的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園,涉及通信、計算機、家電、集成電路、電子元件、電子器件、電子材料及其他多個領域,是各專業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的產業聚集區,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