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SMT市場進入調整期 生產應用求新求變
中國SMT的推廣應用先后經歷過四個引進熱潮,持續高速地發展成為占世界市場一半的SMT應用大國。從2005年起,發展速度明顯趨緩,增速大幅度走低,而進入盤整期。這是由于:SMT在電腦、通信、家電與便攜數碼產品制造的應用面已經相當廣泛的普及;國內各類電子制造企業都已基本配置SMT設備,已形成相當規模,產能已足夠;歐美日及我國香港與臺灣地區將生產基地的轉移基本完成;下一輪熱點產品蓄勢以待尚未啟動,尚未形成新一輪需求;基數已經巨大,需求有限,增長自然回落;設備更新期尚待時日。如何渡過這個SMT發展的盤整期,如何利用好這個盤整期實行主動的良性的調整,是政府有關管理部門與SMT學術界必須重視并加以研究的課題。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雖然中國引進SMT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但大規模的引進是加入WTO后形成的。自2000年至2006年7年間累計引進關鍵設備貼片機45000臺,總金額達69億美元。2003年貼片機進口量占世界總數的25%,成為世界第一的SMT應用大國。這局面在一定意義上講,是世界各國看好中國這一巨大市場及廉價勞動力,紛紛轉移制造基地,使中國被動地成為“全球電子制造工廠”。這里之所以要特別強調“被動”二字,是因為中國本身對如何發展、推廣、應用SMT這一新技術從未做過主動的考察與規劃(雖然從80年代末期起國內各級電子學會紛紛舉行SMT交流活動,但只體現企業與工程技術人員學習新技術的興趣)。從幾十年來中國電子工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一直是采用抓兩頭帶中間的發展策略,即重點抓終端的整機產品(彩電、手機等)與基礎的元器件(集成電路等),從來不重視中間的工藝制造技術。因此整個電子信息行業對制造技術的發展一直是由企業自己通過設備更新來解決。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與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給中國SMT大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抓住這個機遇來提升自己。
研制貼片機需攻克難關
研制貼片機的確有些困難,至少包括以下四點:本身技術發展快,開發投入成本高,企業可能無利可圖;其次是多學科、一體化、高精密、高自動化的設備,國內技術基礎器材加工能力有限;再次,難于找準市場定位與合適的消費服務對象;最后是研制經費不足,小企業實力有限,搞完樣機后缺乏進一步研制的后續投入。這些就是多年來始終無法突破的癥結所在。十幾年來先后有上海現代科技公司、工藝二所、上無專廠、上海微電子裝備公司、廣州羊城科技公司、肇慶風華公司等內地公司研制過貼片機,其中業績最好的上海現代科技公司銷出30臺,上海微電子裝備公司僅搞出一臺樣機。特別要介紹的是臺灣元利盛公司,近十年來堅持開發研制貼片機,雖然步履艱難,但不斷改進完善,已銷出上百臺,今年上海NEPCON展上又推出EM-560全視覺泛用型貼片機。
值得慶幸的是政府已經看到研制貼片機的重要性,今年3月1日信息產業部發布了《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在“三、主要任務與發展重點”一章的第三節“大力發展核心基礎產業”中提出:“1.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2.推動元器件產業結構升級。3.提高電子專用材料配套能力。4.加快電子專用設備儀器發展。”特別指出:“加快電子專用設備儀器發展。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產用結合,突破部分關鍵技術,縮小電子專用設備儀器、工模具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力發展IC、平板顯示器件等重大技術裝備;增強新型元器件生產設備、表面貼裝以及支持無鉛工藝整機裝聯設備的產業化能力;……”。盡管在整個規劃中所處的地位有點低,但也希望能看到政府的進一步具體扶持措施與辦法,因為事實證明研制貼片機的確有點難,光靠企業的積極性是無法勝任的。我建議選擇一到兩家本身既是SMT設備大用戶又有設備開發研制能力,且有信心擔當此重任的公司作為研制貼片機的重點,建立國家級貼片機研發制造技術中心,給予政策扶持,投入專項基金帶動企業民間資金,實現創造中華民族品牌貼片機的突破。哪一天中華品牌貼片機達到市場份額的20%,那就實現了SMT強國的理想目標。
適應新特點 提高SMT應用水平
不斷提高SMT應用水平是中國SMT用戶企業的重要任務,主要有:
培養人才。提高現有SMT工程師、技術人員的系統知識和技能水平。建議在一些地方建立由勞動人事部門與SMT團體相結合的以SMT為核心的電子制造技能實訓基地,并編寫教材考核題庫,培訓大批技能型SMT人才。鼓勵SMT工程師以創新開拓精神消化吸收掌握新工藝技術。
開發新產品。不能僅僅停留在來料加工的生產方式,要關注市場發展趨勢,要關注下一輪SMT汽車電子、醫療保健電子產品的動態,鼓勵產品設計人員了解SMT工藝,掌握SMT可制造性設計技術。
注重質量。加強生產線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不斷增強競爭力,增強高端產品生產制造能力,逐步改變只能組裝低端產品賺辛苦錢的狀態。
降低成本。隨著能源與原材料漲價因素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只有不斷提高合格率降低產品成本,保持一定的利潤才能有進一步發展財力。
編制標準。盡快編制國內電子制造組裝工藝質量技術標準,尤其是SMT相關技術標準。改變長期依賴國外標準的狀況,有些國外標準存在許多缺陷與局限性。
現在消費市場具有的特點是:市場變化快,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日益降低,年輕消費者的觀念不斷更新,使商品壽命周期大大縮短。隨之EMS制造企業只能適應市場,實行多品種少批量的生產方式,而且交貨周期短。因此相應要求SMT設備性能滿足高效生產,要求高速度、高良品率、快速切換變更品種等。
新的生產方式對設備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推出的貼片機具有高運行效率、快速更換品種等優勢,適應從手機的微小組件片到顯示器的超大型板大范圍的要求,而且具有操作簡單易用、維修便利、更長作業時間不停機集中換料、雙傳輸機構PCB裝載零時間、設備模塊化硬軟件統一、便于擴展和優化管理系統等等特點。隨著元器件的小型化、高密度,目視與ICT檢測都將被淘汰,而AOI與AXI檢測設備需求比重迅速增加。無鉛與高可靠產品的增加,也增加對產品可靠性的評估測試,包括:熱沖擊、加速壽命測試/加速強度篩選、加速老化、振動、機械沖擊、跌落測試和錫須測試等,也增加了可靠性測試設備的需求。
提高SMT應用水平的重要內容是提高生產線的管理,包括生產效率管理、生產成本管理、無庫存物流管理、濕敏器件控制管理、生產過程可追溯性管理等都是新的管理課題。
落實無鉛焊接與綠色制造
歐洲RoHS、WEEE與EUP以及中國《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先后生效實施。信息產業部已出臺3項實施管理的行業標準,對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檢測方法、污染控制標志都有明確的規定。年底還將推出6項實施管理的行業標準。這些都表明落實無鉛焊接與綠色制造的緊迫性。當然有出口訂單的加工企業為了生存已經開始執行RoHS要求,但在執行過程中,還得不斷總結無鉛焊接的經驗,努力降低成本穩定質量,提高無鉛可靠性就是提高焊點可靠性,實現焊點低故障率或零故障率,并為全面執行綠色制造早做準備。即使暫時獲得豁免的產品生產企業,也必須盡早主動地做好各項無鉛焊接與綠色制造的準備工作,避免被動。同時提高電子產品的設計技術,全面綠色制造對設計人員要求更高,要有更強責任感以及更高設計素質技能,使設計的產品符合綠色制造要求,實現零污染和能源資源零浪費的目標。
民族品牌SMT設備崛起
創造中華民族品牌SMT設備的理想,可以說肇始于二十年前引進之初。當時,一些目光敏銳的企事業單位與工程技術人員已經開始努力研制了,由于計劃經濟模式的局限,那些項目都只停留在科研成果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極大地激發了企業家與工程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眼看這么大的中國SMT市場都給外國公司所占領,心里真不是滋味。
溫家寶總理說過:“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中國SMT行業中就是有這么一批“關注天空”、不甘落后、心胸開闊、志存高遠、努力實現創造中華民族品牌SMT設備理想的民營企業家。從一些民營企業辦公室中張貼的“弘揚民族精神 振興中國科技”、“不斷開拓 創新無限”等標語口號,就可以看出他們堅強的民族精神。
經過十幾年的奮斗拼搏,中國民營企業現在已經掌握了SMT焊接與印刷等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占領了相當大市場份額。其中再流焊爐、波峰焊機已經占國內市場的2/3以上,印刷機占國內市場的一半。而且近三四年來,這幾類設備已得到國際認可,出口歐美、日本、韓國的數量穩步上升。隨著小型化高密度的新要求,AOI檢測設備的需求急速上升,深圳幾家民營企業及時抓住機遇,積極將民族品牌AOI設備推向市場,迫使國外同類產品大幅度降價。相信兩三年后中國民族品牌的AOI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會上升到40%左右。
這些創造民族品牌的民營企業中,深圳日東公司是領頭羊,其前后二十余年的努力與貢獻,在焊接設備行業中是有口碑而公認的。當然2/3的市場占有率是眾多企業共同奮斗的勝利果實,其中比較突出的焊接與印刷設備企業有:勁拓、科隆威、諾斯達、和西、凱格精機等公司。研發AOI設備的有:神州、振華興、廈門福信、和西等公司。
這些創造民族品牌SMT設備的民營企業,是中國SMT行業的驕傲,也是中國成為SMT強國的希望。要全力支持民營企業開發民族品牌SMT設備、積極宣傳民營企業民族品牌SMT設備的成果。中國SMT行業發展歷史會記著他們的卓越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