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元件行業20年發展破千億
20年發展破千億,向效益型企業轉變
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信息中心提供的數字顯示,電子元件百強企業總體銷售收入在2006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81.9億元。與1987第一屆電子百強企業評選時的24.1億元相比,這個數字增長了近45倍。20年間,中國電子元件百強企業平均發展速度高達22.16%。此外,電子元件百強企業第一名的銷售額也從第一屆的5,883萬元發展到今天的65.77億元,增長了112倍。據悉,一直到第四屆評選才有一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而本屆元件百強企業中,1億元只是元件百強的入圍門檻——3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已經超過了50億元,15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超過10億元的企業更是達到了34家。
“中國目前電子元件企業超過3,700多家,2006年總體銷售規模達到6,000多億,在全球電子制造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理事長溫學禮表示,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已在電子變壓器、電容、電阻、磁性材料、壓電晶體、微特電機、PCB、光電線纜等產品穩居世界產量第一,某些元件甚至占到了全球產量的60%以上。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運行經濟司副司長王秉科也稱,電子元件產業已占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總體規模的20%,并占據了全球電子元件市場的30%。“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子元件大國。”他說。
由于從2005年(第18屆)元件百強排名開始,主辦方不再將企業銷售收入作為百強排名的唯一指標,這使得許多盡管銷售收入高、規模大,但利潤低下的企業退出了百強企業的角逐。同時,一大批銷售收入較低但利潤高效益好的企業卻迅速加入了百強企業的隊列。比如利潤率排名第一(利潤率99.2%)的深圳寶安區沙井新岱電子廠銷售收入就只有3.5億元,銷售收入僅排名第78位。
“從大到強”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元件百強企業的整體發展趨勢。資料顯示,本屆百強企業完成利潤總額達到84.55億元,同比增長27.83%,利潤率7.8%。利潤增長的企業為80家,其中11家增長率超過100%,44家超過30%。不過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其余20家利潤總額出現了負增長,這占到整個百強企業的20%。溫學禮指出,如何提高贏利能力、防止利潤下滑,是擺在電子元件行業面前的主要任務。
出口創匯大跨越,集約度日益提高
過去的20年間,在做大做強企業本身的同時,元件百強的出口創匯能力也在不斷提高。1997年,百強企業的出口創匯總額為10.5億美元,而2006年這些企業出口總額已經達到52.6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9.6%。據悉,本屆百強中95%的企業都實現了走出去的戰略。其中出口總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有67家,超過5,000萬美元的企業31家。此外,2005年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為10家,2006年增加了6家。出口前十名企業按創匯排名依次為:廈門TDK、聯能科技(深圳)、廣東生益、上海飛樂、上海京瓷、NEC東金電子(廈門)、愛普科斯(中國)、名幸電子(廣州南沙)、橫店集團東磁有限公司以及依利安達(廣州)電子有限公司。其中,廈門TDK創匯3.5億美元,而依利安達則為1.5億美元。
中國電子行業重鎮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元件百強企業的搖籃。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信息中心主任古群指出,電子元件行業的產業聚集效應正在日益放大:盡管入圍的100家企業分布在包括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北京、上海在內的18個省市,但是江浙滬三地為代表的該地區自首屆百強企業評選時就一直牢牢占據著超過四成的席位,本屆入圍企業總數達到48家。此外,85家電子元件百強企業目前都集中在沿海開放地區,僅有15家企業位于中西部地區,比首屆元件百強評選時減少了14席,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提高中西部地區電子元件企業效益的迫切性。
古群表示,光電線纜、PCB、電容器是百強企業銷售收入最大的前三個行業,其總和已經超過本屆元件百強收入總和的50%。此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多元化股份制外向型企業正在明顯增多,比如上海飛樂、廣東風華高科、安徽銅峰、貴州航天、中國振華新云電子等公司都是其中的代表。
以關鍵材料關鍵技術為突破,發展高端無源元件
信息產業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韋俊指出,核心基礎產業是決定中國信息產業未來的關鍵,今后中國電子元件行業應該以打造完整產業鏈為宗旨積極向上游挺近。而溫學禮也指出,促進調整、做大核心產業、自主創新、關鍵技術突破、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完善產業鏈、促成上下游企業合作應該是今后幾年整個行業發展的方向。
“就目前來看,中國電子元件行業還存在著本土企業實力弱、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以及正在受到貿易摩擦困擾等發展問題。”王秉科說。他透露,信息產業部已經確立了國家發展基金重點支持的方向,除了鼓勵企業采用綠色環保工藝外,場效應晶體管(FE)、表面效應晶體管(SE)、LED、小型片式阻容元件、繼電器/連接器、小型高頻元件、高容量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等都是基金優先支持的技術。此外,他還特別提到,由于信息產業占中國貿易順差的30%,國家已經決定控制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消耗、資源型)企業的產品出口,盡管元器件行業不在調整之列,但是有可能限制手機的出口,從而對元器件行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加之為了促進這方面產品的進口,電子零部件進口稅率也有可能下調到10%,勢必會對中國電子元件行業產生一定的沖擊。
“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電子元件生產大國,但是如何實現從‘大國’向‘強國’的轉變,是中國電子元件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周濟教授表示,缺少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高端材料尖端技術依賴國外仍是目前中國電子元件行業的主要問題。他指出,由于無源電子元件正在成為世界電子元件產品的主要趨勢,因此本土企業應該以此為突破口,走“材料研究、工藝開發、元件生產”相結合的道路,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全面提升中國電子元件產業的產品結構和技術水平。
“無源電子元件多層化、多層元件片式化、片式元件集成化和多功能化已經成為電子元件產品的主要趨勢。基于多層陶瓷技術(MLC)和低溫共燒陶瓷技術(LTCC)的新一代電子元件已經成為電子元件的主流,集成化是電子元件發展的主要方向。”周濟表示,新一代電子元件與無源技術正在成為高技術發展的制高點和產業生長點。國際電子制造產業向中國轉移將對中國電子元件行業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由于電子元件采購的本土化已是大勢所趨,中國電子元件市場將在未來5到10年內高速增長。在電子元件升級換代速度加快、國際性產業轉移之時,國內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加大投入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電子元件和無源集成材料系統、模塊設計以及制程工藝”。
周濟建議,針對無源電子元件高端產品和無源集成的關鍵技術問題,應重點研究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能促進量大面廣的無源元件產品升級換代的核心材料,包括高性能介電陶瓷材料及相關元件、高性能微波陶瓷介質材料、高性能壓電陶瓷材料、高性能敏感陶瓷材料。其次,具有共性的關鍵元件工藝技術,主要在于對MLC技術的研究,包括陶瓷前驅體粉料的超細加工制備工藝、高穩定低黏度流延漿料技術(粉體顆粒度<100nm)、精密流延技術、精密印刷技術、納米-亞微米晶陶瓷燒結技術、高精度封端技術、精密無鉛三層電鍍技術等。最后,則是高附加值的高端集成模塊產品,包括高集成度無源集成模塊的模擬、仿真與設計方法、無源集成模塊與新型微波元件的測試技術、無源集成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等。
>電子變壓器相關文章:電子變壓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