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環評不過關 10億項目遭否決
——
其實,這里由于環評不達標被否決的項目有許多。惠陽區副區長劉毅鋒告訴記者,這兩年深圳產業結構調整,有30%的轉移項目到惠陽洽談,而惠陽只接受了其中的50%環保達標項目。東莞也有大量項目希望向這里轉移,但惠陽區政府對所有的招商項目均嚴格實施環評一票否決制。
污染:這里一度成全國水最貴城市
惠陽區去年的GDP僅為90.23億元,而與之相鄰的深圳龍崗區卻為1053.39億元,因此發展經濟成為當地政府的第一要務。目前深圳、東莞產業轉移對該地來說是難得機遇,然而他們卻把環保放到了首位。劉副區長說,該地對污染有深刻教訓,曾經由于污染該地一度成全國自來水最貴的城市。
他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惠陽與珠三角其他城市一樣掀起了招商引資的高潮,不管什么項目只要能來投資就大開綠燈。然而到了1995年,只顧發展不顧環境的惡果讓他們吃盡了苦頭。
當時大量的“三來一補”重污染企業的投產,使東江流經的支流淡水河嚴重污染,成為劣IV類水,自來水不僅人不能喝,就連澆菜、洗澡都不行。淡水取水口全部取消,惠陽淡水自來水廠被迫關閉,老百姓只得花錢從外地買瓶裝水喝。
為喝上水,當地政府不得不投資4個多億修建西江引水工程,從40公里以外引水。成本的高昂造成水費奇貴,居民用水達2.7元/立方米,工業、商業用水達4元/立方米。用水的高成本也讓前來投資的企業望而卻步。惠陽經濟發展陷入低潮。
環保:這里不敢再掉以輕心
有了慘痛的教訓,惠陽區不敢對環保掉以輕心。面對發達地區轉移項目,惠陽區不僅實行環評一票否決,而且對一些已經投產的項目嚴格監管。
去年,該區關掉了全部皮革廠和電鍍廠,把一些容易產生污染的企業集中到統一的工業區,實行“廢氣、廢水強制運營”。
惠陽區環保局張澤聲副局長說,過去環保部門也嚴禁企業偷排漏排,但企業的環保處理設施,往往達不到排污標準,因此一些企業總是想方設法偷排漏排,環保部門防不勝防。于是2年前環保部門就在全省范圍內招標治污專業公司,幫助排污企業處理污染物,實行“廢氣、廢水強制運營”。這種辦法提高了污染物處理的效率,還受到企業的普遍歡迎,他們說,讓專業公司處理非常放心,不僅成本減少,而且不再擔心達不到排污標準而被罰款。
對于那些容易發生污染的項目,當地環保部門也絕不手軟。但當他們決定關閉污染項目時,為讓企業口服心服,不再與環保部門“打游擊”,區環保局找來全省有資質的環保專家組成專家評審組,進行考察后出具報告,然后報政府批準再關閉,因此關閉的項目很少死灰復燃。
為讓惠陽有一個好的大環境,去年該區還啟動了治理淡水河流域污染的重點工程,預算總投資38億元人民幣,首期投入9.3億元,集中整治淡水河和淡澳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