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率自適應的RS-485中繼器設計
RS-4805收發器采用平衡發送和差分接收,因此具有抑制共模干擾的能力;加上接收器具有高靈敏度,能檢測低達200 mV的電壓,故傳輸信號能在千米以外得到恢復。使用RS-485總線,一對雙絞線就能實現多站聯網,構成分布式系統,且設備簡單、價格低廉,能進行長距離通信,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在雙絞線上的電平損耗,RS-485標準通信的最大傳輸距離是1 200 m,因此更遠距離的應用中必須使用中繼器。網絡節點數與所選芯片驅動能力和接收器的輸入阻抗有關。RS-485標準規定了最大總線負載為32個單位負載,若應用中總線負載大于32個單位負載則必須使用中繼器。
1 RS-485中繼器原理[12]
RS-485是半雙工方式,兩線雙向傳送差分信號,具有多點、雙向通信能力,即允許多個發送器和接收器連接到同一條總線上,傳輸線上信號的傳輸方向不定。因此,識別和控制好傳輸線上的信號傳遞方向是設計RS-485中繼器的關鍵。
RS-485標準規定:數據信號采用差分傳輸方式(differential driver mode),也稱為“平衡傳輸”。它使用一對雙絞線,將其中一根線定義為A,另一根線定義為B,如圖 1所示。
圖1 RS-485發送器的示意圖
通常情況下,RS485發送器A、B 之間的正電平在+2~+6 V,是一種邏輯狀態;負電平在-6~-2 V,是另一種邏輯狀態。在RS-485發送器件中,一般有一個“使能”控制信號,用于控制發送器與傳輸線的切斷和連接。當“使能”端為低電平時,發送器輸出處于高阻狀態,稱作“第三態”。它是有別于邏輯“1”與“0”的第三種狀態。
對于RS-485接收器,也作出與發送器相對的規定,收、發端通過平衡雙絞線將AA與BB 對應相連。當在接收端A、B 之間有大于+200 mV 的電平時,輸出為正邏輯電平;小于-200 mV 時,輸出為負邏輯電平。在接收器的接收平衡線上,電平范圍通常為200 mV~6 V,如圖2所示。
圖2 RS-485接收器的示意圖
RS-485 接收器同樣定義邏輯1(正邏輯電平)為B>A 的狀態,邏輯0(負邏輯電平)為A>B 的狀態,A、B 之間的壓差不小于200 mV。在RS-485 接收器件中,一般也有一個“使能”控制信號,用于控制接收器與傳輸線的切斷和連接。當“使能”端為高電平時,接收器與傳輸線切斷,接收器輸出為高電平;當 “使能”端為低電平時,接收器輸出電平與總線信號的邏輯電平一致。
RS-485中繼器原理圖如圖3所示。正常工作時主要有三個狀態:空閑狀態,數據從RS-485收發器U1邊的總線往RS-485收發器U2邊的總線傳送(簡稱“數據右傳狀態”),數據從RS-485收發器U2邊的總線往RS-485收發器U1邊的總線傳送(簡稱“數據左傳狀態”)。
圖3 RS-485中斷器原理圖
(1)空閑狀態
當中繼器上電啟動運行或總線上沒有數據傳送時,中繼器工作在空閑狀態。RS-485收發器U1、U2均為接收數據狀態,U1、U2的EN1、EN2引腳均為低電平。
(2)數據右傳狀態
當RS-485收發器U1邊檢測到連接其A、B引腳總線上的差動信號有數據向右邊傳送時,它通過RS-485收發器U1的RO引腳以RS-232的方式逐位接收數據,并通過RS-485收發器U2的DI引腳以RS-232的方式逐位輸出數據。傳送順序為先傳一個低電平起始位,再傳8位數據位,最后傳1位高電平結束位,為一數據幀,此段時間U2的EN2引腳應為高電平。此后U2將一直輸出高電平直到下一幀數據到來之前,U2的EN2引腳也應為低電平且處于接收狀態。
(3)數據左傳狀態
數據左傳狀態的過程與數據右傳狀態一致,只是在一數據幀時間段內U2的EN2引腳應為高電平。
當總線上干擾較大時也有可能發生總線沖突,數據右傳狀態和數據左傳狀態同時發生。此時,總線上的信號是無效的,但總線沖突(總線雙方同時活動)并不需要中繼器來處理和解決,而是由通信協議來處理和防止的。要求總線沖突(或干擾)結束后,RS-485中繼器的方向控制器總能自動恢復正常工作。
2 幾種RS-485中繼器[16]
現有的RS-485中繼器通常采用三種方法來實現:① 采用RC充放電延時與RS觸發器的配合來控制RS-485芯片的數據收發方向;② 采用單片機的定時器定時控制RS-485接口收發方向;③ 采用單片機串口監視總線上的數據,通過查表當數據送給本中繼器下的終端時才開啟數據傳輸通道。
第一種方法的缺點是采用電阻、電容組成延時電路。由于電阻或電容本身的誤差,運行一段時間后電子器件老化產生的誤差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影響延時的準確性,而且這種中繼器要求兩個字節之間的通信時間間隔必須大于一個字節數據的通信時間才能確保不丟失數據,因此降低了通信速率。
第二、三種方法的缺點是采用單片機的中斷來檢測數據幀的起始位。單片機的中斷響應須要一段時間,RS-485總線一個數據位的時間寬度應大于單片機的中斷響應時間,終端處理器才能檢測每數據幀的起始位,所以此兩種方法的通信速率也受到限制。特別是第三種方法中,單片機要通過對總線上通信內容的監聽進行相應查表來決定本中繼器后面的總線是否與前面的總線連接。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要對總線的通信內容進行處理,這不僅降低了通信的實時性,而且還增加了系統通信協議的復雜性,降低了RS-485總線通信的可靠性。
3 波特率自適應RS-485中繼器
在工業現場應用中,RS-485總線的通信速度一般為2 400~115 200 bps,以前設計的RS-485中繼器控制RS-485收發器收發狀態,以一數據幀時間寬度為單元。不同的波特率,控制RS-485收發器收發狀態的時間寬度也不同,所以RS-485總線的通信速度不同,需設置控制RS-485收發器收發狀態的時間寬度,以適應所應用RS-485總線的通信速度。
波特率自適應RS-485中繼器的設計思路是: 控制RS-485收發器收發狀態,以一數據位時間寬度為單元。若控制RS-485收發器收發狀態時間寬度適應任意波特率的一數據位時間寬度,則RS- 485中繼器適應任意RS-485總線的通信速度。為此設計波特率自適應RS-485中繼器,如圖4所示。
圖4 波特率自適應RS-485中繼器原理圖
U3、U4為由CA555組成的相對延時單穩觸發電路,分別控制RS-485中繼器數據左、右傳狀態。相對延時單穩觸發電路是在由CA555組成的普通單穩觸發電路的基礎上增加了二極管D1和D2。當CA555輸入引腳TRIG為低電平時,CA555內部和二極管D1、D2將RC延時電路放電,輸出Q端輸出高電平;當CA555輸入引腳TRIG變為高電平時,CA555內部和二極管D1、D2開始使RC延時電路充電,延時一段時間(與R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