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孚、雙鹿等國產電池全面超過日系電池
——
當日本產品性能難敵中國品牌,當日本產品的質量搖擺難定時,我們不禁要問:日本產品在中國的未來之路將如何?是再續過去的輝煌,還是愈加坎坷?
“中國創造”VS“日本制造”,數風流還看今朝!
近幾年來,雖然外資企業在中國來勢兇猛,但他們已經能明顯感受到來自中國企業的壓力。中國企業正在由“Made in China”飛速步入“中國創造”時期。從本次電池測評結果來看,南孚、雙鹿等國產品牌電池的優勢非常明顯,放電時長優于日本東芝電池4倍多。
中國電池品牌的迅速崛起與其多年來的努力顯然密不可分。為了改寫過去日系品牌電池在中國市場橫行的局面,南孚、雙鹿、白象等國產電池品牌挑起了重擔,以科技創新開創“中國創造”的征程。其中在國內市場排名第一的南孚電池,更是憑借強大的“廠學研”自主創新機制,在工藝、技術、產品等方面全方位進行創新研發,成為國內目前最大的堿性電池品牌。
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中國電池生產企業帶著責任感于上世紀就開始了環保電池生產進程。早在90年代初,像南孚便放棄了當時一統國內市場的碳性電池。不但成功自主改造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線,還在2000年率先全部實現堿錳電池系列產品無汞化。在南孚等一批企業的帶領下,國內不少大型的電池企業也都紛紛開始轉型生產環保節能的堿性電池,從而帶動了國內堿性電池的生產進程。在2006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的專家王金良接受央視采訪時就表示:“我們現在的堿性電池,已經實現無汞化,對土壤不會造成污染和危害,不需要特別回收,可以同普通生活垃圾一起處理。”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高級工程師曹國慶曾經指出,在一次性電池的技術創新方面,中國的堿性電池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像這方面的領頭羊南孚電池在連續放電等方面技術、產品質量都已經非常成熟、質量也很好。像經常在廣告終出現的南孚“聚能環”電池,據國家輕工業檢測中心提供的監測報告顯示,能在MP3音樂播放器上可連續播放21個小時,電量是普通高容量電池電量的6.6倍。。目前,日本歐美品牌電池在中國市場上日漸萎縮,而中國品牌在近幾年已逐步進軍海外市場。
顯然,這些優秀的中國電池生產企業的成功,并不是依賴于低價的“中國造”和國際品牌打價格戰,而是通過不斷的技術和市場創新,通過國際水準的品質和營銷贏得了消費者和市場。事實上,他們只是眾多中國優秀企業中的一個代表,中國的企業正步入全面迅速的“中國創造”階段。這也是日本等國際品牌欲長駐中國需要面臨的一個嚴峻形勢。
質量問題 OR 態度問題,日系企業缺的是什么?
日本產品質量今非昔比,其實已引起日本國民的憂慮和恐慌——日本一向奉行以質量為生命。然而,在探討這一問題時,他們往往將其歸溯于宏觀經濟形勢或者人才素質員工管理等因素,忽視了其長期以來在全球銷售上實行的差異化策略以及其中隱藏著的社會責任感。
根據這一策略,日本企業往往把一流產品在國內銷售,二流產品銷往歐美,三流產品銷往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中國的日系產品多為低等品,據了解有些日本電池企業將其在日本已逐漸淘汰碳性電池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在中國市場大肆生產和銷售碳性電池,在全球呼吁使用堿性環保電池的今天,日本卻在中國市場生產銷售碳性電池,其意欲何為?
眾所周知,一節廢舊碳性電池遺留在土壤中,會造成約1立方米土壤永久性失去利用價值;而如果遺棄在水中其危害更加嚴重,將對12立方米的水造成永久性傷害。因此,出于綠色環保的考慮,碳性電池早已在全日本絕跡。但在中國,這些日系碳性電池卻照樣生產,照樣上柜臺。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碳性電池也促成了目前我國堿性電池市場占有率難以提高的現狀。
因此,即使脫離產品性能這個話題,我們也難以忽視其中的社會責任感問題。如果社會責任感缺失殆盡,日本企業也將失去中國這一大市場。專家曾預測,幾年后的中國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池消費國。要想在這一市場占據主力,提高社會責任感應該是首要的關口。
由日本碳性電池事件,我們很容易聯想起日本產品近年來在中國頻頻遭遇的“質量門”事件。比如最初的東芝筆記本事件、三菱帕杰羅事件、日航事件、索尼筆記本事件、廣本雅閣婚禮門事件,以及后來的輸華食品頻出問題、SKII死去活來,近期的松下電池工廠工人鎘中毒事件等。諸多案例使得日本企業在中國已陷入品牌信任危機,上世紀八十年代時的日本崇拜如今已日漸消失。
曾有業內人士分析日本產品質量時說,不是日本產品的質量在下降,而是其它國家已經趕超了它。無論這種說法完全對否,無庸置疑的是,日本產品要想在中國續寫質量神話,首先需要的應是社會責任感,其次便是不斷向前的技術創新。否則,中國之路歷經坎坷之后,依然舉步維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