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發力LCoS產業鏈
——
專家表示,作為一種新型顯示技術,LCoS相比PDP、LCD而言,具有高清晰度、高分辨力、高性價比、環保無輻射、低能耗等顯著特點,此外LCoS擁有多項自主專利,應該說LCoS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不過到現在為止,LCoS的產量規模還沒有形成,產業鏈的建設還有很多方面要完善。這樣看來,LCoS的未來之路將充滿艱辛。
自主LCoS光學引擎量產
記得年初在中光學“DLP光學引擎量產”的發布會上,中光學相關領導向記者透露了今年年底前將實現LCoS光學引擎量產的消息。時隔半年,中光學兌現了諾言。
8月20日,記者從在河南南陽召開的中國LCoS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獲知,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下屬公司河南中光學集團有限公司南方輝煌公司研制的LCoS光學引擎實現批量化生產,產品性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樣,南方輝煌公司成為繼SONY、JVC之后國內唯一一家實現LCoS光學引擎量產的企業,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已經掌握了大屏幕投影顯示產品的核心技術。
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表示,信息產業正處于結構調整的時期,如彩電市場原來以CRT為主要產品,現在則出現CRT、PDP、LCD以及背投等多種顯示產品相互競爭的局面。他說,目前,我國在PDP和LCD等領域的核心技術主要依靠進口。然而,我國擁有多項自主專利的LCoS技術是有環保、成本低等方面優勢的,盡管目前還面臨著如何拓展市場空間的問題,但發展前景良好。
他指出,信息產業部將繼續關注LCoS從零件、設備到整機產業鏈的建設,此外,還將調集各個方面的優勢建立新型平板顯示的產業群,加強對大型項目間的協調,為信息產業相關部門和企業提供幫助。
中光學集團總經理張守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主光學引擎量產后,成本變得相對較低,以背投電視為例,索尼前些時候推出了近7萬元的LCoS背投,JVC推出的新品背投價格也不菲,按照光學引擎是背投電視70%的成本折算來看,采用中光學LCoS光學引擎的背投電視成本至少會減少一半以上。而且在新型顯示領域方面,國內企業在PDP、LCD方面不掌握核心技術,背投領域,3LCD被索尼、愛普生掌握;DLP被德州儀器(TI)壟斷,唯獨LCoS技術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國外方面也多半是華人掌控,因此,LCoS技術優勢很明顯。他樂觀地預測,未來幾年內,LCoS產品將以25%的平均速度增長。
多項技術實現自主產權
由于LCoS技術擁有高清晰度、高分辨力、高性價比、環保無輻射、低能耗等顯著特點,能充分展現全數字高清的精彩畫質等優點,同時在該領域也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所以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的重點支持項目中,LCoS赫然在列。
據記者了解,中光學此次實現了LCoS光學引擎多項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創新,已在國內率先實現批量化生產,這將有利于扭轉我國顯示行業長期受制于國外企業的被動局面,為規模化生產LCoS微顯示背投電視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此外,作為產業的中游企業,中光學很早之前就在考慮如何實現芯片本地化生產。據介紹,目前LCoS芯片由美國Syntax-Brillian公司設計生產,該公司是世界上最早開發LCoS微顯示芯片技術的企業之一,擁有成熟的1080HC2芯片規模化制造技術。2007年4月,該公司已經與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擬在河南省設立LCoS芯片生產廠,LCoS芯片的本土化生產有望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
“本地化生產后,將節約很大一筆中間環節的費用。”張守啟在《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不過可惜的是,他并沒有向記者透露設廠的具體時間。
顯然如果這一計劃順利,那么對中光學來說,一方面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也將獲取芯片部分話語權,這樣的話,LCoS的競爭力將大大提高。
中光學總工程師李智超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目前中光學正在積極研制采用LED背光源技術的LCoS光學引擎,預計年底時就會實現這一技術的運用,到那時LCoS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整機關注尚未跟進
據日本TSR公司調查數據表明,2006年全球投影機市場規模達到500萬臺,市場總值在75億美元。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未來幾年市場將以28%左右的速度增長,預計2010年將發展到1350萬臺,市場總值130億美元。該公司的數據同樣表明,2006年全球微顯示背投電視340萬臺,市場總值在68億美元。隨著數字化的發展,未來幾年市場規模將以20%的平均速度增長,預計2010年達到690萬臺,市場總值在83億美元。
“雖然在微顯示產品市場,目前是3LCD和DLP技術占據市場的主流,不過一旦LCoS達到一定規模并量產后,增長將是幾何級的。”中光學集團總工程師李智超表示,LCoS規模化臨界點是1萬臺,年底很有可能會突破這個數值,到那時LCoS的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在研討會現場,記者粗略地統計了一下,此次研討會吸引了包括海信、長虹、康佳等知名國內彩電廠商在內的30多家企業。記者現場采訪發現,他們對中光學LCoS光學引擎的量產表示關注,但目前僅僅是一種“喝彩”,真正跟進、有實質性舉措的企業并不多。
“雖然目前很多企業尚抱有觀望態度,但從規模上看,比以往的會議要大了許多,足以看出整機廠商對LCoS的強烈關注,也說明了LCoS市場并不是我們的獨角戲。”中光學集團企業文化部部長詹敏告訴記者。
中國彩管行業協會會長范文強日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現在產品之間的競爭是產業鏈之間的競爭。比如,由于國外廠商掌握液晶產業鏈上游核心技術,他們就可以在液晶面板方面大鬧漲價,在整機上降價。不僅如此,他們還要遏制國內企業面板數量,一漲一降,一收一放,國內企業沒有產業鏈支撐,根本“玩不起”。范文強的話值得國內整機企業深思。
前途仍將充滿艱辛
現在的LCoS產業,應該說上游芯片制造商和中游光學引擎制造商都準備好了,但中下游產業鏈斷層現象依舊比較嚴重,很多企業仍處于觀望狀態。
據介紹,位于LCoS產業鏈中游的關鍵組件是光學引擎,該組件是基于LCoS芯片及與之相關的微電子學和光學系統的組件,過去曾經是制約我國發展LCoS產業的主要障礙。不過隨著去年4月河南中光學集團旗下南方輝煌圖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組建及運營打破了這一困難局面。
“中光學現有LCoS光學引擎生產能力達到3000臺/月,掌握三片式LCoS光學引擎的核心生產技術,建立了穩定的國產化配套體系,可根據市場需求隨時擴大產能規模。”談起LCoS光學引擎,中光學集團總經理張守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一臉興奮。
某專家樂觀地認為,下游整機產業的發展與完善事實上主要依賴于中游LCoS光學引擎的量產與穩定供應。國內彩電廠商如康佳、創維、TCL、海信、雅圖等公司均較早涉足LCoS技術的研發,但由于中上游產業鏈的不完善,無法通過核心技術來推動下游產業的發展。目前,光學引擎已經在國內得到解決,下游整機產業的發展良機已經到來。
不過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副司長趙波提醒到,由于彩電市場競爭激烈,大環境受到平板電視和CRT電視的擠壓,特別在高清市場,80%市場都是PDP和LCD控制的;從內部環境來看,也受到DLP和3LCD的擠壓,市場處于縮小狀態。此外,LCoS良品率較低、燈泡壽命不高等都是LCoS的短板,而LCoS產業鏈目前不是特別完善,所需要零件較多,所以短期內很難和DLP、3LCD抗衡,這些方面都是LCoS需要加強的地方。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大屏幕投影顯示分會秘書長趙漢鼎也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LCoS技術優勢明顯,但如果光學引擎成本不能控制在600美元以內,同時生產效率不能提高的話,這塊市場將很難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