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中國芯片產業艱難前行受阻軟肋尋突圍路徑

中國芯片產業艱難前行受阻軟肋尋突圍路徑

——
作者: 時間:2005-06-01 來源: 收藏
    如果說鋼鐵是工業時代的"糧食",那么芯片就是信息時代的"大腦"。為擺脫"有腦無芯"的尷尬和困境,2000年國務院出臺了鼓勵芯片和軟件產業發展的"18號文件"。以此為契機,片產業開始了艱難的起飛。 

  經過近五年的發展,我國芯片產業初步崛起,在產業規模、技術水準、創新能力諸方面取得可喜進步。然而,與美、日、韓等芯片強國相比,我國的芯片產業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技術、產品、戰略、資金、專才等五大軟肋依然困擾著產業的健康發展。

  四大亮點:注解片產業的起飛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俞忠鈺指出,以"18號文件"的出臺為分水嶺,我國芯片產業開始加速,并呈現出四大亮點: 

  產業規模急劇擴大 

  目前,我國已建和在建的8英寸、12英寸芯片生產線有17條,成為全球新的芯片代工基地。芯片設計公司從最初的幾十家增至400多家,特別是上海的中芯國際、宏力半導體、華虹NEC和蘇州的和艦等一批大型芯片制造企業的投產,增強了我國芯片產業的整體實力。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芯片產業規模年均增幅超過40%。2004年上半年,我國芯片市場總規模達1370億元,芯片總產量超過94億塊。 

  產業格局日趨合理 

  芯片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芯片制造業成為產業增長的主引擎。在地區布局上,我國芯片產業形成了四大重鎮: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產業鏈最完整、產業集聚度最高。 

  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環渤海區,具有研發、人才優勢。中芯國際在此建成了我國第一條12英寸生產線,初步構筑了產業高地。

    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是我國最大的信息產品制造和出口基地,依托巨大的市場需求,開始進軍芯片產業。 

  以成都、西安為中心城市的中西部地區,人力、電力、水資源豐富,并擁有傳統的電子工業基礎,隨著英特爾、中芯國際的芯片封裝企業落戶成都,英飛凌研發中心落戶西安,該地區的芯片產業開始崛起。 

  技術創新能力增強 

  芯片制造工藝和技術水準迅速提升,特別是中芯國際北京12英寸生產廠的建成投產,使我國芯片生產技術從0.25微米、0.18微米進入到0.13微米、0.11微米的國際前沿水準。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隨著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催生了一批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如方舟、龍芯、愛國者、星光、網芯、展訊、中視一號等。 

  特別引人矚目的是,2004年上半年,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展訊公司研制出我國第一塊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第三代(3G)手機芯片,打破了手機芯片核心技術被國外通信公司壟斷的局面。2004年底,復旦大學微電子研究院研制出基于清華大學DMB-T標準系統、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視一號"數字電視芯片,是我國數字電視產業化進程的重大突破。 

  領軍企業開始出現 

  權威預測顯示,作為全球芯片產業增長最快的地區和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2010年前,中國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芯片市場。伴隨市場需求的擴張、產業規模的升級、技術水準的提高,中國有望出現一批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強勢企業。 

  我國的芯片產業體制和機制創新取得突破,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格局初步形成。除了國家的產業引導資金,越來越多的海外資本、民間資本投入芯片產業,資本運營初步進入良性循環。目前,有近10家芯片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其中在香港和紐約上市的中芯國際,使中國芯片產業開始牽動國際資本市場的神經。 
第三大軟肋:缺戰略 

  芯片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芯片1元的產值可帶動相關電子信息產業10元的增長。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政府均把芯片作為戰略產業、戰略資源來支持和保護,而非完全聽命于商業競爭。 

  令人憂慮的是,我國許多地方發展芯片產業缺乏科學的戰略規劃,不是"以我為主",而是一窩蜂地以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導致省市之間甚至同一地區各開發區之間的惡性競爭,結果眾多的芯片產業基地成了跨國公司的銷售基地和研發中心。目前,我國已建和在建的各種規格的芯片生產線有53條,但分散在全國14個城市和地區。產業布局不集中、資源分散,不僅大大提高了產業配套成本,而且削弱了產業的群聚效應和國際競爭力,難以抵御全球芯片市場周期性變化所帶來的風險。

  第四大軟肋:缺資金 

  近五年來,100多億美元境外風險投資進入我國芯片產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國內先導性、扶持性投資卻相對不足。 

  目前,海外風險投資商看好中國芯片產業,但傾向于投資芯片的中期、后期甚至快要進入證券市場的項目,特別是芯片設計企業和進入后期的芯片代工項目。國內風險投資商由于對芯片產業缺乏深刻了解,對投資芯片產業顧慮重重。而國內許多開發區和政府投資部門對投資早期芯片項目有先決條件,結果是一大批早期的、技術含量高的芯片項目找不到啟動資金而夭折。 

  第五大軟肋:缺專才 

  目前,我國設有微電子專業的高校只有十多所,每年的畢業生只有幾百人。芯片領域的技術骨干、高級管理人才大多從海外引進。由于我國芯片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富有經驗的中高層工程技術人才、設計人才及企業管理運營人才缺口很大。據預測,到2008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芯片市場。到那時,我國芯片產業對專業設計、制造、營銷、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將達25萬~30萬人。人才短缺,成為制約我國芯片產業快速發展的另一個瓶頸五大方面:中國芯片產業突圍的路徑 

    馬啟元介紹:目前,中國的芯片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之間缺乏互動,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優勢企業,整個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因此,建議國家在五大方面給予大力扶植。 

  強化戰略規劃與政府作用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日本政府制定了扶植芯片產業的國家戰略,投入大量資源,使其迅速崛起成為全球芯片產業霸主。緊隨其后,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地區著力發展動態儲存器和芯片代工產業,并取得巨大成功。中國雖是全球第三大芯片市場,但"主角"幾乎都是外國公司,應像當年搞"兩彈一星"那樣,把發展芯片產業作為國家戰略。 

  制訂強有力的產業政策 

  為扶植芯片產業,許多國家和地區出臺特殊的稅收政策。在所得稅方面,新加坡對芯片企業免十年,韓國免七年、減半三年。在增值稅方面,新加坡為3%、韓國為10%,均低于中國大陸。我國政府急需設立一個專門、高效、強有力的芯片產業工作小組,追蹤國際產業前沿動態,加強政策調研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 

  以我為主加強自主創新 

  依托北京和上海的人才優勢和產業優勢,在兩地設立國家級的芯片研發中心,整合有限資源,力爭十年內趕超中國臺灣地區、韓國、日本。為加快自主創新,國家應制訂相關政策,鼓勵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目前在某些已被外國公司壟斷的產品領域,如CPU(中央處理器)、Micro-Processor(微處理器)、DSP(數字信號電路)等,我們要趕超別人難度較大,需要大量的投資。然而,由于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信和家用電器市場,應在這些領域盡早布局、搶占先機,創造自己的技術、產品和標準,實現產業突破。 

  打造世界級芯片企業 

  目前,全球芯片十強企業2003年平均每家產值91億美元,其中英特爾名列榜首,達270億美元,三星位居第二,達104億美元。目前在美國上市的芯片公司有92家,市值達5040億美元。而我國國內上市的芯片公司僅4家,海外上市的芯片公司僅3家,總市值80億美元。到2008年,我國至少應扶植20家芯片企業上市,市值將達1000億美元。 

  加快培育和引進人才 

  要加強產學研結合,加緊培養芯片專業人才。譬如,依托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等的產業優勢,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設立微電子學院。最近,由于薪酬等原因,中芯國際、華虹NEC等上海芯片企業的數百位技術和管理人才流失到新加坡,這警示國內吸引芯片人才的政策力度亟待強化。 

  馬啟元教授強調,發展芯片產業,人才是關鍵,特別是管理和技術方面的領軍型人才,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我們要制訂特殊政策,大膽吸引海外華人行業領軍人物和團隊回國效力。



關鍵詞: 中國芯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