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產業報:TD引發的科研猜想
——
國內TD-SCDMA產業處在一個特殊的轉型階段。在今年年初中國移動開始試驗網招標采購工作之前,國內的企業都主要將精力集中在設備的研發和產品的改進上,這時候TD-SCDMA技術成為了設備供應商苦練的內功。但是,隨著TD-SCDMA的招標采購工作開始,久旱逢甘露的廠家一股腦地融入市場的洪流之中。而且,此時恰逢國內研究院的市場化轉型完畢。
作為根本的技術被放到了一邊。為了市場,高層技術人員開始奔波于技術支持和測試。面對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和中國移動提出的需求,一些廠商采用沒有持續性的技術,在理想化的情況下調出中移動要求的指標。往往在技術還遠遠沒有達到產品化的時候,就提前推出商用化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技術為了市場作出了犧牲,事實上,也犧牲了市場。據悉,在某些試驗網絡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供貨問題,而且由于智能天線存在的體積問題,在實際部署過程中受到阻撓。不能按期完成網絡建設的設備供應商壓力倍增。
不過,問題不僅僅在設備供應商單方面。
首先,造成設備供應商的180度轉型的是來自市場的壓力,國內企業實力相對較弱,漫長的等待投入已經捉襟見肘,豐厚的TD-SCDMA大禮自然成為眾矢之的。而運營商在組織測試的時候提出的設備的硬性指標的要求,使企業背后的軟實力顯現。而研究院市場轉型也突顯了問題的嚴重性。
企業在TD-SCDMA發展中過于看重商用進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研發積累,反而拖累了商用。而按照國際上其他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其研發積累主要依靠政府研究機構推動。在我國,科研體制改革把我國研究院所全部推向市場成為企業,在完全的市場導向下,在新技術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形成“純研發真空”,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技術缺失,甚至會拖累發展進程,那么誰能充當技術產業化的“擺渡者”,補上體制的這個缺漏?其間的利益又將由誰協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