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持續升值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影響明顯
自去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呈加快趨勢,預計今年人民幣升值速度會高于上年水平,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影響不可低估。
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概述
對美元累計升值逾7%
2005年7月21日,我國決定改革過去單一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一年多來,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基準匯率逐月上升,升值幅度呈不斷加快趨勢(見圖1)。今年4月人民幣對美元基準匯率平均為771.49元,比匯改前的基準匯率827.65元升值6.79%。除去一次性調高的2.1%,匯改以來累計升值約4.9%,其中2005年升值約0.3%,2006年升值約3.1%,而到5月20日,基準匯率為766.95元,較匯改前升值7.33%,在20天內人民幣升值幅度高達0.54%,呈明顯加快態勢。
圖1 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圖
對歐元略有貶值,對日元升值幅度較大
由于美元貶值,人民幣對世界主要貨幣歐元和日元的匯率走勢差異較大,其中對歐元略有貶值,對日元升值幅度較大(見圖2)。今年4月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平均基準匯率分別為1053.20元和6.45元,與匯改前相比,對歐元累計貶值1.31%,對日元累計升值12.1%。
圖2 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匯率變動圖
對中國其它主要貿易國的匯率變動情況
除對英鎊有所貶值外,人民幣對我國其它主要貿易國的貨幣匯率普遍呈升值態勢。按照今年1月份人民幣匯率數據計算,和匯改前相比,人民幣對港元、韓元、加元、澳大利亞元、俄國盧布、新加坡元分別升值5.62%、15.17%、9.90%、1.26%、13.16%、14.49%,對英鎊貶值4.93%。
今年人民幣升值仍面臨較大的壓力
西方國家繼續對人民幣匯率施壓
今年1~4月,人民幣累計升值約1.2%,成為今年以來亞洲貨幣中漲幅居前的貨幣,然而西方國家政要對此并不滿意,仍利用多種場合繼續對人民幣施壓。2006年12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發布的講話稿中,將中國低估人民幣匯率稱作是對出口商的“有效補貼”,而這將導致生產和貿易模式受到扭曲。伯南克直言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對此市場人士認為意義重大。歐洲央行(ECB)在今年1月的月度報告中也對人民幣升值緩慢表示不滿,認為中國在匯改方面取得一些進展,但仍需進一步努力;并指出,中國若不加大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力度,則會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對抗風險。最近召開的西方七國財長會議發表聲明稱,匯率應反映經濟基本面情況,呼吁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對匯率進行必要的調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財經政要對人民幣幣值不滿的背后原因是實際匯率,其中關鍵是美元的貶值導致人民幣實際匯率并未大幅升值。據IMF的測算,不管以名義匯率還是通膨調整匯率來看,自2005年7月以來,人民幣兌一攬子貿易伙伴貨幣的實際匯率幾乎沒有變動,人民幣的競爭力仍非常強勁。1月底,IMF執行長雷托委婉地批評中國未能遵守其關于匯率政策的承諾,認為實際匯率才是判斷升值有否的關鍵。
人民幣升值速度預測
近期國內有關機構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在3%~5%左右,而國際機構的預測在6%~7%的較高水平。我國政府官員多次強調不會再次對人民幣匯率進行一次性調整,中國人民銀行也重申將增加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繼續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面對近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人行副行長吳曉靈在達沃斯舉行的國際經濟論壇上表示,我國政府會逐漸讓人民幣升值,但將遵照自己該有的步調。商務部近期表示,要把減少順差作為今年外貿發展的頭等大事,且商務部附屬研究機構預計今年人民幣將升值4%。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表示,中國應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但年內升值幅度必須限制在3%左右。建設銀行的研究報告預計,2007年人民幣匯率全年升值幅度約5.5%。而這段時間,國外市場人士認為,人民幣升值速度可能加快。比如,瑞銀首席亞洲分析師Jonathan Anderson預測,人民幣兌美元在今年將升值6%而不是4%,而且幅度有可能高于6%。1月24日,在達沃斯舉行世界經濟論壇上,甚至有外國機構表示今年人民幣升值將達到7%。
綜上所述,今年是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的一年,升值幅度將超過2006年3.1%的水平,估計到2008年人民幣升值速度有所減緩。2月9日,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人民幣兌美元二年期合約報收7.07元,三年期合約報收6.90元,五年期合約報收6.67元,表示兩年、三年、五年后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分別為8.75%、10.94%、13.91%。也就是說,預計2008年升值約3.45%,比2007年降低1.85個百分點,2009年升值約2.19%,比2008年降低1.25個百分點,升值幅度呈減緩趨勢。
人民幣持續升值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影響
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增長速度持續領先、產業規模位居前列、外貿出口連年第一、就業人數成倍增加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同時又是一個以加工貿易為主、出口依賴度高達66%的外向型產業,因此,人民幣升值對產業的影響不可低估。
人民幣升值明顯影響全行業效益
鑒于我國電子信息產品整機的60%以上出口,人民幣升值對全行業影響明顯。2006年出口總額3640億美元,人民幣實際升值3.1%,扣除來料加工貿易、進料加工貿易中的進料部分,保守估計,全行業因匯兌損失導致利潤減少約為220億人民幣。
家電業。彩電67.9%出口(2006年生產8375萬臺,出口5684萬臺),2006年長虹彩電海外業務增長14%,利潤貢獻率幾近為零,估計因人民幣升值而導致的匯兌損失高達7706萬元;美的電器匯兌損失4702萬元。長虹2006年出口彩電192.4萬臺,約占全部出口量的3.38%,加權測算,僅彩電出口,因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匯率損失在20億元人民幣左右。
計算機行業。境內生產的筆記本電腦87.9%、臺式電腦23.8%出口。我國三大電腦生產公司之一的長城科技統計,人民幣每升值1%,利潤就損失1500萬元,2006年,人民幣升值3.1%,長城科技實際匯兌損失達5000萬元。長城科技去年銷售收入188億元,約占計算機行業(12711億元)的1.48%,依此加權測算,計算機行業因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匯兌損失在30億元人民幣。
半導體行業。2006年我國集成電路生產336億塊,出口320億塊,其中封裝占比60%。南通富士通微電子公司是我國境內第二大集成電路封裝企業,外銷占總銷售收入的75%,2006年出口2.4億美元,因人民幣升值導致收入減少720萬人民幣,利潤下降1500萬元(已扣除從境外采購的金絲、塑封料、框架等主輔材料所降低的成本450萬元)。2006年我國集成電路出口額202.8億美元,若按上述比例經加權后推算,集成電路行業因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匯兌損失至少為30億元人民幣。
通信設備業。去年我國境內生產手機4.8億部,出口3.85億部,出口額312億美元,據對主要本土手機生產企業的調查,去年因人民幣升值引起的匯兌損失約為出口額的2%,考慮到事前企業已采取各種保障措施,估計通信設備業因人民幣升值所導致的利潤損失約為30億人民幣。
服務業。以投資類和進出口貿易類為主。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是主要從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的企業,2006年營業收入119億元,因人民幣升值的匯兌損失達4000萬元;深圳中電投資公司每年因人民幣升值的損失達600萬元。
內購元器件增加整機產品成本
人民幣升值使出口整機的實際價格上升,從而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下降。對生產低端電子信息產品的企業來說,利潤本來就很薄,人民幣升值可能使其出口無利可圖;對一般企業來說,原本可以通過采購國產元器件來替代進口件以降低產品成本,但人民幣升值過快使這部分效益被抵銷。
對通信設備行業沖擊嚴重
我國生產的手機已占全球總量的48%,不僅其中80%出口,而且國內元器件配套率在70%左右。人民幣大幅升值后,生產廠家或者提高手機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或者維持原價而虧損,兩者都將降低我國通信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對軟件產業的影響不能低估
由于軟件行業是人才密集型產業,人民幣升值導致從事軟件外包業務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鑒于我國軟件外包業務近兩年才開始突破,正進入成長期(2006年軟件業營業收入4800億元,其中出口61億美元,占9.9%),且有望較快進展,人民幣連續升值對軟件外包業務的影響不可低估。
對處于結構調整升級的信息產業有明顯影響
從總體上說,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目前正處于戰略轉型和結構調整升級時期,大多數核心技術尚無自主知識產權,就比較優勢而言,我國目前是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加工貿易仍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的主體,因此,我國出口的電子信息產品尚無足夠的技術空間來消化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關系到就業問題
2001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上企業7520家,到2006年已達29332家,從業人員也從2001年的153萬人增加到2006年底的724萬人,人民幣持續大幅升值可能使眾多的加工貿易企業無利可圖,企業難以生存,員工大批失業,不利于社會穩定與和諧。
對策建議
調整粗放型的國際化策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實施的是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出口導向、加工貿易、貼牌生產的“走出去”戰略,通過低價土地、廉價勞動力、稅收優惠、環境和社會保障責任由政府承擔來吸引外資,結果外資將生產鏈的低端設在中國,我們用自己的資源替發達國家加工低檔產品,用自己的健康替發達國家承受環境污染,而利潤的主要部分由外資企業取得(2006年,三資企業利潤占行業的80%)。不僅如此,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還不時遇到國際貿易磨擦(反傾銷、技術壁壘、高額專利費等)。因此,要加快出口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跨國兼并和整合國際業務提升綜合競爭力。
努力調整貿易結構。一是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服務貿易比例;二是在貿易方式結構中,逐步降低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的比例,增加一般貿易比例。
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結構調整、提高效益、規避風險,關鍵是建立產業創新體系。雖然從投資效益的角度來看,研究開發是一項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的投資,但不注重研究開發,沒有自己的標準、專利和知識產權,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將始終處在被動挨整的地位。因此,我國企業應從觀念上有一根本的轉變,要制定有遠見、重創新的研究開發計劃,抓好突破口,注重產業化。
盡快完善“走出去”的政策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我國加快發展經濟的基本思路。經過20多年的探索,“引進來”的政策已基本完善,而“走出去”的政策明顯滯后,加快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建設電子大國,前期以“引進來”為主是十分必要的,而建設電子強國,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則是重要途徑。政府部門應盡快完善相關政策,包括對外投資快速通道、調整外匯管理制度、適當放松融資政策、支持企業研究開發、國內采購實行優惠出口退稅政策、出入境相對便捷、對探索性成本予以必要補償等。
有效規范國內市場秩序。人民幣升值,出口受到部分影響,應加大拉動國內消費的力度。多年來,由于監管制度缺陷、企業誠信缺失、奸商唯利是圖導致假冒偽劣屢禁不止。因此,信息產業部應與海關、工商部門等加大整頓國內市場秩序的力度。與此同時,建議海關加強進出口監管,防止外資以虛假貿易等各種變相渠道進入我國市場,進而炒人民幣升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