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研究BIOS產業戰略 填補國內PC產業鏈空白
繼CPU和操作系統實現國產化之后,國內PC產業鏈中的最后一項空白——國產BIOS技術的研發成為當下市場的熱點。
日前,武漢市政協召開重點提案情況通報會,重點研究武漢BIOS產業發展戰略。
對絕大多數的終端用戶來說,處于PC后臺的BIOS(基本輸入輸出系統)是個“成天打交道的陌生人”。它隱匿于PC最底層,負責CPU、芯片組和操作系統的連接,電腦開機時一閃而過,用戶感覺不到。但這個角色卻很重要,“機器的一切都在它的掌控之下”,尤其與系統安全干系重大。 傳統的BIOS技術是已經使用了20多年,新一代EFIBIOS技術正在取代原有系統。
由中科院軟件工程中心和南京高新區攜手創建的項目平臺在此競爭中占得了先機。今年6月12日南京開幕的“2007中國(首屆)UEFI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稱“UEFI BIOS是中國軟件企業的藍海”。他指出,去年國產的PC總量達到9336萬臺,對BIOS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如此大的市場自然引來了多方的覬覦, “我們已經開發出BIOS的兩個核心工具模塊,并獲得了國家版權局的認可。”武漢UEFIBIOS項目的負責人李牧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眼下的問題是,要盡快爭取到信產部的支持。”據李牧介紹,該項目已成武漢市政協的重點提案,并在上月以專題的形式匯報給了國家信息產業部。
在李牧看來,在國產BIOS技術的研發方面,武漢具備自己的優勢,“BIOS產業鏈有兩方面的含義,除了直接的產品,還能帶來硬件系統的創新。中芯國際、富士康等重大IT項目相繼在武漢投產,給BIOS提供了廣闊的下游市場”。
據業內人士分析,如果僅僅為電腦主板生產進行組裝,平均價值為30元,但如果掌握了BIOS技術為主板做設計創新的話,平均價值能提高到240元,如果能開發成熟的BIOS軟件系統,平均附加值則能達到800元。李牧對本報記者表示,其所負責的項目已經和國內光纖通信業的“老大”武漢郵科院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但合作的具體內容,她拒絕透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