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實施戰略轉型 重塑百強企業優勢
經企業申報、地方行業主管部門推薦和信息產業部審核,依據企業2006年營業收入排序的第21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最近正式揭曉,聯想控股有限公司以年營業收入1389億元的佳績列電子信息百強企業首位,海爾集團公司(1080億元)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659億元)分列二、三名。
本屆百強企業綜合評述
企業實力繼續提升
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已從初期以擴大規模的粗放型發展為主逐步走上堅持自主創新、注重結構調整、推進跨國經營、提升綜合實力的集約型發展之路。
本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合計11236億元,比上屆增長16.8%,占全行業總量的23.7%;實現利潤223億元,占全行業的11.9%;上交稅金350億元,占全行業的47.9%。百強企業占全行業企業總數不足千分之二,卻創造了全行業約1/4的營業收入、1/8的利潤和1/2的稅收,是我們建設電子強國的主體力量。
本屆百強企業有25家的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人民幣,比上屆增加3家,其中聯想、海爾均超過1000億元,聯想已基本達到財富全球500強的門檻。企業經濟集中度明顯提高,在本屆百強企業中,排名前10位企業的營業收入之和達6040億元,占百強企業總量的53.7%;上交稅金167億元,占百強企業總額的47.7%;出口交貨值1292億元,占百強企業總額的43.5%;研究開發投入241億元,占百強企業總額的55.6%。其中深圳華為的利潤總額達41.4億元,上交稅金74.4億元,均列百強企業首位。企業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步轉變,把發展的重點放到提升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河北晶龍公司、廣州無線電集團、上海華虹等11家百強企業的銷售利潤率超過10%,其中晶龍公司、廣無集團的銷售利潤率分別為32.1%和28.4%。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市場需求導向、產業政策支持、企業投入為主的自主創新機制,初步形成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本屆百強企業研發投入434億元,比上屆增長了21%,占營業收入比重3.86%,明顯高于全行業1.89%的平均水平。海爾集團公司去年研發投入67.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6.23%;深圳華為當年投入研發經費58.7億元,占營業收入的8.91%;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中興通訊、武漢郵科院、廣無集團、上海貝爾、寧波波導、上海華虹、四川九洲等11家百強企業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都已超過6%,基本與國際高技術企業的投入水平接軌。
高額的研發投入使百強企業不斷突破核心技術,不斷積累自主知識產權。“十五”期間,信息產業申請國內技術專利227711項;發布行業標準697項;取得重大技術成果28項;授予名牌產品52個,取得這些成果的主體是百強企業。從2000年起,信息技術領域國內專利申請開始超過國外,所占比例達到56%。在我國登記的軟件著作權接近9萬件,其中大部分登記主體為國內企業。同時,在我國信息產業的部分領域,知識產權的創造和積累也取得了突破。在第三代移動通信、數字信號處理器、漢字激光照排等部分領域實現了核心技術的突破,并且在通信、數字音視頻和數字家庭網絡等領域形成了如TD-SCDMA、GoTa、WAPI、AVS、閃聯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其中TD-SCDMA成為國際電聯公布的三大國際3G標準之一。
推進國際化戰略逐步升級
作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骨干隊伍,百強企業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本屆百強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970億元人民幣,比上屆增長21%,出口交貨值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深圳華為、海爾、廣東美的、TCL、南京熊貓、上廣電、中興通訊、長城科技等8家,其中深圳華為達347億元,列百強之首。
經過20年的努力,百強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已從八十年代中期的OEM、ODM轉向九十年代以自主品牌出口為主的OBM模式。近幾年則開展了以整合資源、調整結構為主導的國際并購活動。雖然近期部分企業在開展國際并購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階段性的困難,但國際并購有利于我國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快速建立海外優勢地位;有利于企業在全球主要市場建立相對完整的產業架構,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有利于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因此,具備條件的百強企業應繼續探索國際并購,加快企業做大做強。
結構調整正在積極推進
開展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排序工作21年來,百強企業的經濟結構調整正在逐步推進。一是產業布局合理調整,以百強企業為核心,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產業園正在加快建設,已初步形成了一批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明顯、產業鏈相對完整、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增長帶。二是產品結構不斷調整,在第一屆百強企業中,入圍企業90%以上為從事彩電整機及配套件生產的廠家,反映了當時我國電子工業“命系彩電”的實際狀況;在第21屆百強企業中,從事集成電路、軟件、計算機、通信產品、材料、汽車電子、新型顯示器件、新型元器件研發生產的企業已占五分之四以上。三是產業結構明顯變化,從以生產硬件為主逐步走向軟硬結合,信息服務業也加快發展。深圳華為的軟件收入已占其總量的45%,中興占比58%,上海貝爾占比19%,北大方正占比11%。四是地區結構不合理狀況逐步改善,本屆百強企業中,中西部地區有26個,比上屆增加了6個。
在充分肯定百強企業發展成果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百強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有不少問題和困難:一是百強企業在產業中的主體地位逐年弱化,營業收入占行業總量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50%左右下降到去年的23%;二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需要轉變,百強企業的盈利能力逐年下降,銷售利潤率由2000年的6.55%下降到去年的2.09%,;三是部分大企業在結構調整、國際并購中出現了階段性的困難,虧損額達十幾、二十億元;四是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產業結構、外貿結構、區域結構、人力資源結構仍與產業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五是自主創新能力總體不強,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檔產品。上述問題,既有結構調整前的陣痛和國際并購中的階段性困難,也有新產品(如TFT)尚未形成規模等發展過程中的影響。
加快發展戰略轉型的緊迫性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具雄厚產業基礎
2006年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47501億元(制造業427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為43298億元,相當于1996年的19.8倍數(規模以上企業相比),10年中翻了四番多;工業增加值110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896億元,相當于1999年的20.8倍;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1806億元,相當于10年前的16.9倍。2006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外貿出口額3640億美元,相當于1996年(215億美元)的17倍,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37.6%。2006年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724萬人,約為10年前的4.7倍。與此同時,主要產品產量在全球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2006年,我國境內生產的手機4.8億部,占全球總量的48%;微機9336萬臺,占42%,其中筆記本電腦5912萬臺,占全球總量的47%;彩電8375萬臺,占全球總量的45%;數碼相機6695萬臺,占全球總量的63.2%。在產業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百強企業功不可沒,去年百強企業生產彩電占行業總量的85%,微機占27.7%,手機占13.4%,而雄厚的產業基礎也為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升級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電子信息產業未來發展環境
我國已進入世界電子大國行列,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仍存在較大差距,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不少長期積累、制約全局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總體上說,還是“大”而不強。從產業發展環境來看,一是持續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有所放緩,未來年代將保持平穩發展的速度;二是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土地政策收緊,使我國企業的低成本優勢不斷衰減;三是能源、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粗放型增長必須適時調整;四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增長點間斷,經濟增長出現階段性波動;五是加工貿易出口的發展模式進入微利階段,效益有所滑波;六是外資企業加大在華擴張力度,從資金、技術、新品、市場拓廣等方面都對內企施加壓力,實施“高端搶利潤,低端占市場”的策略,導致“國內市場國際化,本土企業邊緣化”;七是能源、原材料、關鍵設備等戰略資源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產業安全受到威脅。從國際上看,產業發展環境復雜多變,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全球產業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環保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加工貿易的邊際成本不斷上升,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結構性矛盾制約企業快速發展
當前,結構性矛盾仍是制約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是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已連續幾年列全國工業部門的首位,制造業規模也居全球第二位,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依然不高,結構性矛盾突出,仍以加工貿易為主。去年我國制造業銷售收入4.27萬億元,而進料加工貿易出口所獲得的收入為2.04萬億元,占行業總量的47.9%。二是產業鏈間斷點較多,專用設備、測試儀器、關鍵元器件和系統軟件主要依賴進口,知識產權糾紛頻頻。三是硬件發展快,軟件產業規模總體偏小。自1998年以來,軟硬件比例一直徘徊在1:9的水平(軟件占全行業總量的10%),而美國該比例為3:5。四是三資企業上得快,本土企業相對緩慢。2000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三資企業的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約占行業總量的50%,到2006年已達80%。五是核心基礎產品薄弱,一般產品過剩。我們能生產的整機,如彩電、程控交換機、微機、手機、激光視盤機等幾乎全部過剩,參與市場競爭的主要策略仍停留在降價銷售階段,導致效益逐年下降;而高端服務器、高端路由器、關鍵元器件、平板顯示器件、集成電路、系統軟件基本依賴進口。本土企業產品老化與開發新品滯后的矛盾加劇,尤其是作為電子信息產品的核心——集成電路,一直制約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又好又快的發展。2006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含微電子組件)857億塊,計1055億美元,自2004年以來,已成為我國第一大宗進口產品。平板電視的液晶屏和等離子屏也基本依賴進口。六是外貿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服務貿易比例三低;出口產品以來料進料加工為主,去年來料加工貿易占比14.2%,進料加工貿易占比71.9%,加工貿易占出口總額的比例高達86.1%,一般貿易比例偏低。七是人才結構性短缺。700多萬從業人員中,一般員工過剩,高級人才明顯短缺。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普遍缺乏能占領科技與市場前沿、能組織領導重大工程與攻關項目的技術帶頭人;高層次、復合型、德才兼備的管理人才比例較低;集成電路設計、軟件工程、關鍵元器件的研發人才十分短缺;從事制造工藝的專門人才嚴重不足;具有大公司經營才能、善于進行資本運作的國際化人才匱乏。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和人才結構性短缺已成為制約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
加快發展戰略轉型的對策建議
根據中央關于發展戰略轉型的目標要求和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按照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思路,謹提出如下建議。
加快實施企業發展戰略轉型
作為本土電子信息產業的主體,百強企業應加快發展戰略轉型,要認真制定結構調整規劃,要審時度勢,準確定位,確定發展什么、限制什么和淘汰什么。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我們必須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要制定有遠見、抓基礎、重創新的結構調整實施規劃,有目標、有步驟地推進企業結構調整升級。
準確把握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未來5-10年,信息技術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集成電路技術將進入納米時代,系統集成芯片(SoC)成為發展重點,封裝技術向高密度、高頻、大功率、高可靠性、低成本方向發展;軟件技術向融合化、網絡化、服務化、國際化和高可信化方向發展,中間件、嵌入式軟件的應用更加廣泛;計算機繼續向高性能、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生物計算技術、非經典計算技術將成為計算技術的發展重點;顯示技術將以大屏幕、高清晰和平板化為主流,數字音視頻技術繼續向高集成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存儲技術向高記錄密度、高存儲容量方向發展;新型元器件繼續向片式化、微型化、高頻化、復合化、高精度、大功率、集成化、智能化和環保節能等方向發展。
為適應產業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百強企業在推進產品結構中,一是要客觀評價企業自身的能力和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揚長避短,發揮比較優勢,準確抓好切入點;二是要把握好正處于更新換代的重點產品領域,如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下一代網絡、3C融合等,抓住重點,以點帶面,推進企業產品結構調整;三是要以系統、集成、柔性和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注重技術融合、軟硬融合、產品融合和業務融合,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新業務。
促進軟件業和制造業互動發展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已具有雄厚產業基礎,尤其是境內生產的手機、筆記本電腦、PDA、彩電、視盤機等產品產量已占全球市場的主要份額,利用我國已有的制造業優勢,推動嵌入式軟件技術、產品的自主創新與整體跨越,將有利于提升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檔次、質量和效益,促進企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發展節能環保產品帶動結構調整升級
按照“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兩個約束性指標的要求,百強企業要繼續把節能和環保產品作為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的重要途徑,把實施《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作為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契機。對污染嚴重、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實施強制性淘汰制度,可以推動企業改革和創新工藝;有效實現對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替代,可以促使產品升級換代;廢舊電子信息產品的回收利用,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基于環保要求的技術革新,將給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朝更高層次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
在百強企業實施結構調整過程中,要糾正長期以來只重跟進、一哄而上、缺乏創新的傾向,防止低水平、同層次產品的重復開發,結構調整要有新思路,發展要注重差異化。百強企業要按照自身的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主業和主導產品。比如深圳在3G領域的技術水平已具較高層次,應不失時機地繼續在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領域予以重點突破;北京在軟件業已具較好基礎,應繼續加快軟件產業的發展;重慶、吉林等省市可以汽車工業為依托,發展汽車電子;山東、河北等省市可以油田為依托,加快發展石油電子;四川既有綿陽的制造業基地,又有成都的軟件產業,要抓好軟硬結合,互動發展。
堅持自主創新帶動結構調整升級
推進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升級,培育企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關鍵。近期,溫家寶總理在上??疾鞎r強調,“一個企業,不在于搞多大,有多么氣派,而在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是最根本、最長遠的?!碑a業結構調整,重在解決制造業、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三者的比例關系,而關鍵在于加快發展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提高軟件產品檔次,提升信息服務質量,這需要依托自主創新;產品結構調整,要求按照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未來需求開發新產品,企業必須加大研發投入,突破技術瓶頸,加快成果產業化;外貿結構調整,應首先解決加工貿易比重過高的問題,而要增加一般貿易,必須以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基礎。
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
百強企業加快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既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有配套的產業政策予以支持,包括利用財稅政策引導自主創新、促進產業化、安排基金支持、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和給予必要的探索性成本補償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