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一則新聞《國產彩電企業成就了“液晶” 卻失去了市場》
——
這又是一個和彩電相關的話題,而其中又提到了液晶和等離子之爭。
早在一月份,就已經有新聞《“等離子淘汰論”愈演愈烈 行業協會“反攻” 》,介紹國內幾家主流彩電廠家聯手力推等離子,不過5個月過去了,并沒有看到什么實際的成效。
一直以來,等離子被認為適合大尺寸,而液晶則被認為在小尺寸上有優勢。而兩者在價格上的分水嶺介于40-42英寸之間。
國內市場,長期以來高端消費能力相對薄弱,所以消費主要集中在40英寸以下的彩電,而這正是液晶的優勢所在,所以國內企業選擇液晶實屬無奈之舉。
伴隨著國產液晶彩電的低價銷售,液晶彩電迅速占據市場,而等離子則無用武之地。
隨著時間推移,國外的用戶已經在追求大屏幕彩電,這個行為導致了40英寸以下的液晶面板失去市場,面板生產廠商被迫以低價甚至低于成本價出貨。這也是40英寸以下液晶電視降價的推動力之一,失去利潤的不僅是電視廠家,上游的液晶面板廠商也受到了牽連。相關信息可以參考《液晶電視面板市場激增42%》以及《等離子與液晶爭奪42英寸以上平板電視市場》。
液晶面板在彩電行業的廣泛應用,也促進了液晶技術的發展,原本40英寸的液晶和等離子的價格分水嶺,應該已經向上移動了。如果這個移動達到甚至超過了50英寸,這個目前消費者關注的尺寸,那么毫無疑問的,在下一輪的市場競爭中,等離子又將面臨敗績。
表面上,國外品牌降價銷售,對國產液晶彩電形成沖擊,而實質上,是因為整個液晶電視行業,處在領跑位置的都是國外的企業,從產品研發到市場預測,市場導向,這些國外的企業牢牢把握著產業的脈搏,而國內企業則只能跟隨其后,在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情況下苦拼價格。當市場轉變,國外品牌策略突轉,國內的企業就只能為這個時間差買單。
EDNCHINA的博客曾經發表了一篇題為《LED顯示器將成為今后的主流,液晶和等離子都將面臨淘汰》的文章,預測LED產業將沖擊液晶和等離子電視市場,而隨后的新聞《OLED進入電視機市場》則證實了這一動向。這個消息意味著,在彩電行業,新的技術將對現有的液晶和等離子形成沖擊,進一步壓縮國內企業占據的市場份額。
最近,國內企業在液晶電視領域僅有的技術突破,竟然是和面板制造毫不相關的“動態背光控制技術”,詳見《我國平板顯示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而喧囂一時的“中國液晶屏聯合體”也前景堪憂,參考新聞《中國液晶屏聯合體面臨流產》。
對于市場前景的錯誤預測,以及核心競爭力的缺乏,導致了在這一輪的液晶電視競爭中,國內企業飽嘗苦果。而未來,在2012年左右,彩電市場極有可能形成液晶,等離子和LED/OLED的鼎足之勢,如果國內企業不能在市場把握和技術研發上面取得主動,新一輪的危機恐怕在所難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