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融合與電信企業創新
1 三網融合發展的背景
三網融合,并不是將廣電網、電信網簡單地合并為一張網絡運營,而需要一個分階段逐步完成的過程。第一階段,實現廣電、電信在業務層面的互相準入,即:廣電網絡可以提供語音、互聯網等傳統的電信類業務;電信網絡可以提供傳統的廣電類業務,如網絡電視(IPTV)等視頻業務等。互相準入,有利于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提高投資回報率、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促進行業技術的發展。第二階段,根據下一代網絡(NGN)技術演進的方向,電信、廣電的網絡經過改進提升,分別提供綜合的多種業務,真正實現網絡和業務的融合。
網絡融合,作為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在多因素的驅動和產業各方的切實努力下已經成為全球通信界共同的發展方向。在中國,三網融合不僅得到了政府的明確支持,而且也成為產業關注的
焦點。中國在“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這一切表明,三網融合有著現實的推動力。
首先,三網融合是構建和諧社會、節約型社會的需要,能夠帶來資源的大量節省。目前,80%以上的廣電城域網都已經實現了光纖到小區。高帶寬使得方便地提供所有業務成為可能。與此同時,電信網截至2006年7月的寬帶用戶數已經達到了7 700萬戶,寬帶網絡資源也相當豐富。在此情況下,業務的互不準入勢必造成網絡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會帶來重復建設的問題。如果制訂相應政策措施,如接入網非綁定政策等措施,就能夠減少重復投資、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就能夠助力中國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節約型社會的目標。
其次,三網融合能夠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需求。從最初的簡單話音服務,到改變人們通信習慣的視頻業務,再到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業務,人們的通信理想在逐步實現。今天,人們希望能夠盡量方便、快捷地使用所有業務,而且并不用面對各種網絡進行復雜的操作。網絡在接入網層面和業務層面的融合,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這一需求。從這個意義出發,三網融合是用戶需求、市場需求驅動的結果。
最后,三網融合符合技術發展的方向,是現有網絡向NGN演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事實上,網絡融合是全球的電信運營商、設備制造商乃至最終用戶數十年來孜孜不倦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標。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其宗旨就是通過一個網絡提供包括語音、視頻在內的綜合業務; 20世紀80年代涌現的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則基于ATM技術提供網絡融合的解決方案;20世紀90年代,通過互聯網提供所有的電信業務又成為三網融合領域的一個新嘗試……上述努力,盡管都未達到預期目的,但均都體現了網絡融合的目標。今天,從NGN的定義來看,同樣又將網絡融合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ITU-T從5個方面對NGN進行了定義:NGN基于分組交換技術;提供包括電信業務在內的多種業務;承載、控制和業務實現功能分離,并能提供各種寬帶能力和服務質量(QoS)保證的傳送技術;用戶可以任意地選擇不同運營商的不同業務;支持廣泛的移動性和用戶業務的一致性。由此可見,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網絡融合一直是技術發展和演進中從未放棄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潮流所向。
2 三網融合面臨的挑戰
來自管理體制和技術兩個領域的挑戰,促使三網融合必須尋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三網融合進程的不斷加快,管理體制也必須與時俱進。目前,很多國家已經實現了電信與有線電視的雙向業務準入,并從法律上予以保證;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對電信和廣電傳輸的管制納入統一的綜合管制框架,把內容和網絡的管制分離開來。對于中國而言,在充分借鑒海外經驗的基礎上,管理首先要一如既往地確保內容的安全,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團結、滿足構建和諧社會的需求;其次,管理要與時俱進,有利于技術的進步和三網融合的發展。由于無論是廣電網絡還是電信網絡,都具有可管理性,能夠確保傳輸內容的安全,因此將內容的安全與技術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是管理體制改革的切實可行的目標,必將極大地加快三網融合的進程。
并非像很多人說的那樣,三網融合僅僅是個管理體制的問題;來自技術領域的挑戰,是擺在三網融合面前的又一個重大課題,必須依靠網絡的改造乃至技術的創新。由于三網融合是現有網絡向NGN演進的切入點,因此必須把握這一難得的契機。如果僅僅是基于現有多種分離的網絡提供多種業務,那么也只能提供低水平的、重復的業務,屬于停滯不前而非前進。要把握發展的方向,就必須對現有網絡進行改造。從總體上看,在網絡改造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廣電網和電信網各自的優勢和特點,作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不是“包打天下、無所不能”;與此同時,新業務的提供也必須以市場機制為驅動,即有選擇性地提供業務,按照市場需求情況推出新業務。
三網融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光傳輸網、承載網、核心業務網以及城域網和接入網等多個層面共同努力的結果。
第一,光傳輸網的改造完善是三網融合的基礎。三網融合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以一個統一的網絡提供各種業務,如語音、數據和視頻業務等。當提供視頻業務,尤其是大量的電視節目時,網絡所消耗的帶寬是驚人的,是現有的語音業務無法比擬的,必然要求大帶寬的光傳輸網作為基礎。與此同時,三網融合對光傳輸網也在靈活調度以及管理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帶寬的急劇增加,要求光傳輸網具備更佳的指揮、調度功能以及故障的定位、診斷、排除功能,例如,需要有更多智能的統一的網絡管理系統等,來確保網絡的正常運營和業務的正常提供。
第二,承載網的融合是三網融合的關鍵。承載網,究竟是一個業務建一個網、多個業務建多個網,還是由一
在網絡融合中,為實現從電路交換到分組交換的演進,究竟該選擇何種承載網的技術和設備?經歷了一個長達十多年的爭論過程,集中于ATM和路由器兩種選擇。首先,ATM技術,由于并不適應IP,因此不具有發展前途;其次,傳統路由器的設計理念和功能無法提供QoS保證。路由器網絡對于流量工程 (TE)、操作維護管理(OAM)以及資源控制管理功能缺失,使其根本無法保證傳送實時業務的QoS,更不用說多種業務同時傳送了。有人曾試圖利用輕載解決QoS問題,即以更大的帶寬傳送相對更少的流量,但卻被證明是行不通的。一方面,路由器網絡不能測試,不能感知網絡實時狀態;路由器之間也不能交換網絡實時狀態信息;IP網絡的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OSPF)算法也只是根據網絡的靜態拓撲結構數據庫來計算。另一方面,承載網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卻是動態變化的,網絡節點的擁塞、鏈路的瞬斷都是隨機動態出現的。由于路由器根本無法感知網絡的實時擁塞、通斷狀況,勢必無法保證QoS。綜上所述,單獨的ATM技術或者路由器技術都無法滿足三網融合的需求,但又不存在第三種選擇,承載網的解決之道究竟在哪里?這曾使承載網一度被困于發展的“十字路口”。
現在,業界已經達成了共識,找到了走出“十字路口”的創新解決思路,即在路由器中增加ATM技術中的流量工程以及OAM功能,或者參照ATM技術改造路由器技術,如增加雙向失效檢測(BFD)等,從而提供QoS保證。令人可喜的是,在長達十多年的爭論之后,業界普遍認同了這一思路,并且開始了改造路由器的實際行動。
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是公認的實現三網融合、保證QoS的核心技術。通過在路由器中增加MPLS資源控制管理功能,網絡可以掌握資源利用情況;在運行過程中發生故障、擁塞或新的資源呼叫時,能夠對網絡資源進行及時調整;通過增強的DS-TE技術,對承載的每一類業務分配相應的資源,實現在一個標記交換通道(LSP)中定義不同的業務等級。但是,僅靠MPLS技術并不能解決承載網的QoS問題,還必須通過路由器的改造使IP網成為可控可管、有QoS保證的網絡。這是一種近期即能看到效果的解決方案,但并不排斥未來通過另外的方案,如網絡架構的變革來解決。
當不同的業務在一個統一的物理網絡上傳送時,如何保證不同業務的特點和質量呢?通過設計多個邏輯上獨立的虛擬專網來承載不同的業務,并且每一個邏輯虛擬專網都擁有自己的路由表和QoS級別且彼此隔離,就能夠使該問題迎刃而解。
第三,核心業務網融合是三網融合的引擎。IP多媒體子系統(IMS)技術架構是解決業務體系垂直獨立,實現徹底的功能分層結構的理想選擇,目前已經被多個國際標準化組織和行業組織廣泛采用,代表了技術發展的方向。IMS的優勢在于一方面按照NGN的概念,實現了承載與控制、控制與業務功能的分離;另一方面也實現了控制與接入方式、終端的分離,使用戶使用不同的終端(手機、PDA、固定電話、PC等)在不同的地點(家、辦公室、路上)都可以接入通信并享受豐富的多媒體應用及娛樂服務,創建一個跨越不同終端、不同接入方式、不同網絡,可享受各種應用的和諧網絡應用環境。IMS的優勢,還帶來了開發資源的大量節省。例如,許多業務可以共享呼叫控制、數據庫資源以及新業務與相關業務的調用,從而為用戶帶來方便快捷的個人通信體驗。軟交換盡管實現了承載、控制、業務的功能分離,但卻在提供多種業務方面沒有很多作為。因此,受IMS以及高速數據分組接入(HSDPA)、高速上行分組接入(HSUPA)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軟交換的生命周期將大大縮短,這是技術進步的必然。
最后,城域網、接入網的融合是三網融合的保證。目前,城域網正朝著網絡融合的方向發展,除了已有的技術之外,電信級以太網的發展非常值得重視。電信級以太網采用了與承載網相同的發展思路,即引入流量工程、OAM等以保證QoS,從而使電信級以太網名副其實成為可能,并可向城域網方向拓展。
接入網正在致力于實現固定和移動網絡的融合,即FMC。無牌照移動接入(UMA)技術的提出,有望加快FMC的進程。UMA主要解決無線局域網(WLAN)、藍牙、移動網絡與固網的集成,從而充分利用固網無限的帶寬資源,解決移動通信帶寬有限與應用無限的矛盾。
綜上所述,三網融合帶來了建設、維護成本的降低以及新業務開發速度的加快等一系列好處,但必須經過深刻的網絡、技術的變革和完善才能實現,需要從傳輸網、承載網、核心業務網、城域網、接入網多個層面共同推動。作為現有網絡向NGN演進的切入點,三網融合只要把握好這
3 以三網融合為契機,發揮電信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
中國從長遠的國家利益出發制訂了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并制訂了2020年使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的發展規劃,其中將裝備制造和信息技術領域作為中國近期科技創新的突破口。這對從事信息技術領域的院校、研究機構和企業來講都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可以說國家把實現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的希望首先寄托在該領域有所突破。三網融合的契機,移動、寬帶和互聯網業務的持續快速增長,為該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機會總歸是機會,能否抓住這個機會并真正有所作為,現實的情況不容樂觀。理由是:目前國家明確了以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策略,這無疑是無比正確的政策指引,而在信息領域當中電信企業又應該成為技術創新的引航者,甚至有人說應該起到龍頭的作用。由于技術的進步,以及競爭環境的變化,以前由設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牽引電信運營企業發展的時代已逐步演進為以電信企業根據市場的變化以及發展戰略定位來提出相應的網絡體系架構、業務特點以及差異性服務等要求,而設備制造商則圍繞電信企業的要求來提供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其實國外許多發達國家的電信企業已完成了這種引航者地位的轉變。但中國的電信企業尚未充分意識到,時代賦予自己肩上的擔子是多么得艱巨,也沒有相應的技術隊伍支撐這種地位的轉變,無法提出相應前瞻性的需求和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技術,其結果是制造企業不敢在技術創新的路上“冒險”。有的制造廠家竟然提出“永不做第一,保持與國外技術差半拍”的策略,這樣的策略不能說不與目前電信企業的現狀有關。當然電信企業內部還有科技創新科學決策機制,創新文化和環境建立,以及技術創新隊伍的地位、待遇等諸多問題。表面上看這些問題似乎并不難解決,其實不然,這些問題有企業本身的因素,但也有許多涉及到國家整個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問題,如和諧的發展競爭環境,國家對干部的考核辦法等一系列問題,如果不能相應配套解決,電信企業的領導即使在科技創新上有很大的抱負,也很難完全實現。應該說三網融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如果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去思考并解決相應的體制、企業創新動力、創新環境等問題,那么中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就一定會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使中國的創新戰略首先在信息領域有所突破成為現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