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產部敲定平板戰略:多種顯示技術一起發展
經過一年多的全國范圍調研,信息產業部要對中國彩電業的“短板”——平板顯示器件——動真格了。
4月初,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公開表示,要借鑒彩電國產化一條龍的經驗,組織實施平板顯示器件產業化專項,盡快掌握核心技術,構建以平板顯示為核心的數字電視產業鏈。
“多種顯示技術一起發展,在液晶、等離子技術上迎頭趕上發達國家,并且積極加強新一代顯示技術的基礎研發,避免再次受制于人。”信產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王建章向記者強調,此間關于國家平板戰略押寶等離子的說法純屬誤讀,信產部要推動形成液晶、等離子、OLED等顯示技術共同構成的綜合產業布局。
效法彩管業
當平板電視國產品牌2005年占據8成市場份額的時候,京東方、上廣電等液晶面板企業開始出現虧損,業內當時曾喊出“中國彩電無需進軍上游”。
然而,僅僅一年后,在外資品牌30%-40%大幅降價的沖擊下,國產彩電品牌已經開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產業危機。來自賽諾等調查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在一線城市,國產品牌已經被擠出了三強的行列,整體占有率方面外資品牌也已逼近國產品牌。
按照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學斌的說法,國產品牌已經無路可退,價格已經沒有優勢,上游被國外品牌控制,只有進軍上游才是唯一的生路。
然而憑借企業單槍匹馬,高價引進國外技術的模式遭遇了失敗。京東方連續兩年超過30億元的巨額虧損,直接導致了其將5代線從上市公司剝離,并與上廣電、江蘇龍騰光電醞釀重組。
在這樣的情況下,從2006年3月開始,信息產業部開始對全國的液晶產業進行摸底調查。經過一年的調研,2006年底平板電視顯示器件已經列為信息產業“十一五”期間的十二大重點工程之一。今年,信產部開始組織實施“平板顯示器件產業化專項工程”。
“就像CRT時代國家立項建設八大彩管廠并對玻殼、電子槍、偏線圈等彩管上游全線介入。”信息產業部科技司副司長韓俊表示,此次平板顯示器件工程將舉全國之力,不再是單純的政府補貼,而是由信產部牽頭,全面完成液晶屏和等離子屏的全套產業布局,將以5代以上TFT-LCD屏、CF、玻璃、LED背光源和大尺寸PDP屏為重點。
按照Display search提供的數據,為了滿足2010年超過8000萬臺的大屏幕液晶電視的需要,中國大陸到2010年需要至少四座7.5代液晶屏生產線,這意味著至少還需要1200億元以上的投資。
這樣的投入只靠目前每年凈利潤只有幾千萬到幾億元不等的國內彩電企業投資顯然是不行的,顯然需要國家的“大計劃”。
事實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證明,國家扶持是發展平板顯示的原動力。最初日本從經費預算、信貸、財政補貼等方面給面板業以支持,并由政府全額資助基礎設備和材料的研究;韓國政府部門積極介入,企業財團積極投入,形成"官產學研"的研發資源共享機制。
上游再向上
王建章透露,近日王旭東、奚國華、婁勤儉、茍仲文、蔣耀平等部領導已分別帶隊,由相關司局及部有關支撐單位領導參加組成調研組,分赴四川、廣東、陜西、江西、山東等省進行平板顯示專項調研。
王建章表示,已報批的平板電視發展策略中,國家將推動建設等離子顯示屏及模塊生產線,以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相結合,重點發展42英寸以上等離子顯示屏、驅動電路及模塊,并鼓勵引導設備和專用材料的開發和產業化;在液晶方面,將重點建設液晶生產工藝、模塊技術開發中心,以加快國內液晶關鍵零組件的開發與產業化進程。同時,將引導和鼓勵企業間合作,建立國內彩電整機和顯示器件企業間的合作機制。
據悉,在對目前國內幾條液晶和等離子屏生產線進行摸底后,除了目前正在進行的三大液晶巨頭的重組外,今后各地新立項的項目,除了要經過以往的環境評估和國家發改委的審批外,還要經過信息產業部的統一規劃,而且在資金投放和信貸支持上信息產業部也將起到引導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液晶面板和模塊中游產品大部靠進口,上游材料如化學材料、靶材、液晶、玻璃,元件如背光模組、濾光片和驅動IC等更沒有掌握,完全依靠進口。
“國家平板戰略中已不再強調液晶生產線的投資建設,而是轉而重點發展液晶關鍵零組件的產業化,顯示屏制造業務則轉向建設大尺寸等離子,并且重點強調OLED等未來顯示技術的研發布局。”賽諾市場研究公司相關分析師指出,在國內三條5代液晶生產線均遭遇技術、資金發展瓶頸后,國家主管部門已開始調整平板產業發展策略,“新平板戰略中,面板制造重點將落在大尺寸等離子上,液晶則重點發展零組件轉向產業鏈上游尋求高附加值,同時增加新一代顯示技術投入,為實現自主產業化奠定基礎”。
評論